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第四十九条规定,当车主与司机不是同一人,造成交通事故后的赔偿责任如下:
如果发生交通事故后,涉及租赁、借用等情形,机动车所有人与使用人不是同一人,那么责任应由保险公司和使用人承担:
1. 保险公司在机动车强制保险责任限额范围内予以赔偿。
2. 如果赔偿超出限额,那么超出部分的赔偿责任由机动车使用人承担。
3. 如果机动车所有人对损害的发生有过错,那么机动车所有人也需要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
当发生交通事故时,以下是交通部门处理事故的一般流程:
交警部门会进行现场勘查,并要求当事人或见证人在现场图上签名。在需要的情况下,可以扣留肇事车辆和当事人相关证件。
交警部门会根据调查结果,根据当事人的行为和过错的严重程度,确定当事人的责任。
在确认伤者治疗终结或确定损害结果后,如果事故当事人同意进行赔偿调解,交警部门可以组织调解。调解次数一般不超过2次。如果调解不成,可以填写《调解终结书》,告知当事人在法定时效期间向人民法院起诉。当事人也可以选择不申请调解,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
当事人可以委托律师或自行向人民法院起诉,一般在事故发生地基层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在法庭审理过程中,各方可以在法院主持下进行调解,达成调解协议。如果调解不成,法院将依法判决。
如果判决确定的履行义务人没有在规定的期限内履行赔偿义务,原告方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由法院执行局强制履行赔偿义务。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二百零九条规定,当租赁、借用等情形下机动车所有人、管理人与使用人不是同一人,发生交通事故造成损害的赔偿责任如下:
1. 机动车使用人承担赔偿责任,属于该机动车一方责任。
2. 如果机动车所有人、管理人对损害的发生有过错,那么机动车所有人、管理人也需要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
交通事故责任认定的法律原则,包括违章行为原则、因果关系原则、违章行为的影响原则和路权与安全原则。根据这些原则,交通事故责任的认定取决于当事人的违章行为是否存在及其作用大小,以及是否与事故存在因果关系。
机动车与非机动车在交通事故中的主次责任划分以及相应的赔偿问题。根据规定,机动车在事故中应承担赔偿责任,但如果非机动车或行人违规且机动车采取了必要措施,责任可减轻。此外,文章还介绍了哪些交通事故可按简易程序处理,包括轻微伤、财产损失等情况的交通事故。
事故责任划分中的同等责任问题。当事故双方都有违章行为且情节相当时,需根据当事人行为对事故的作用和过错程度来划分责任。机动车与机动车之间的同等责任,双方各自承担50%的责任;而机动车与非机动车或行人之间的同等责任,机动车一方承担较大比例的责任。文章还通
车祸责任确定的流程。当事人可以报警由交通部门进行责任认定,依据《道路交通事故处理程序规定》进行判断。责任认定需考虑事实清晰度、证据充分性、法律适用正确性、责任划分公正性和程序合法性。具体责任划分包括全部责任、主要责任、同等责任和次要责任,以及特殊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