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解需要双方当事人的合意,只有双方当事人一致同意调解才可能进行。因此,必须由一方当事人首先提出愿意调解的意向,并经另一方当事人认同,才有可能进行下一步的调解工作。
然而,在实践中,提出调解意愿的一方当事人往往不会亲自向对方当事人提出。即使向对方当事人主动提出了调解要求,也很难得到对方的响应。反而会让对方当事人误解为自己一方占有道理,占住强势地位,从某种程度上反而会促使对方当事人抵制调解的意向加强。因此,在选择合适的调解机构或调解人时,最好由律师或中间人以身份向对方提出调解的建议。
如果是代表受害人一方提出调解,言语可以较为激烈一点,但是一定要以不激怒对方为前提。同时,对受害人遭遇到的不幸表示同情,并对其表现出来的较为激烈的言行表示一定程度的理解。如果有必要,也可以向对方表示己方当事人的歉意。
选择调解的地点很重要。交警队、律师事务所、村委会、甚至是其他公共场所如茶馆等都可以作为调解的地点。但需要注意的是,调解地点一般不能选择到一方当事人家里或一方当事人享有绝对控制权力的地点进行。
因为在那种环境下进行的调解,由于双方力量的失衡,往往会演变成一方当事人对另一方当事人的“清算”和报复,而无法进行心平气和的协商和谈判。
自愿原则是指人民法院以调解方式解决纠纷时,必须在当事人自愿的基础上进行。包括调解活动的进行和调解协议的达成,都必须以当事人自愿为前提。
具体表现为:
1. 程序上的自愿:是否以调解的方式解决当事人之间的争议,取决于当事人的意愿。人民法院不能未经当事人同意自行依职权调解或强迫当事人接受调解。具体表现为当事人向人民法院提出调解的申请或由审判人员征得当事人同意而进入调解程序。
2. 实体上的自愿:经过调解所达成的调解协议的内容必须是双方当事人真实的意思表示。可以是当事人协商后形成的协议,也可以是法院提供解决方案并经当事人同意的协议。
查明事实、分清是非原则是指人民法院对民事案件进行调解,应当是在事实清楚、是非分明的基础上进行。
查明事实、分清是非既是对人民法院行使审判权进行调解的一种制度要求,也是调解成败的关键。
合法原则是指人民法院进行调解必须依法进行。调解的过程和达成的调解协议的内容,应当符合法律的规定。
具体表现为:
1. 程序上的合法:人民法院的调解活动应当严格按照法律规定的程序进行。包括调解的开始、调解的方式、步骤、调解的组织形式、调解协议的形成以及调解书的送达等,都要符合民事诉讼法的规定。
2. 实体上的合法:经调解达成的协议的内容合法。调解协议内容的合法性,应当理解为调解协议的内容只要不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不损害国家、社会和他人的合法权益,即为合法。
交通事故中受害人及亲属请求赔偿的主体资格认定问题。对于权利继承人和被抚养人作为原告的情况,应处理所有权利继承人和被抚养人的权益,不能仅列其中一人。机动车损害赔偿主体资格和责任认定方面,根据《道路交通事故处理办法》规定,驾驶员承担主要赔偿责任,单位或车
交通事故责任书的出具时间规定。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需与检验、鉴定机构约定完成检验、鉴定的期限,一般为不超过20日,并将检验、鉴定报告复印件送达当事人。同时,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应在现场调查或检验、鉴定结论确定之日起一定时间内制作道路交通事故认定书。对
一起酒后驾驶顺风车造成交通事故的案子。司机张某明酒后驾车导致乘客李某强受伤,虽然交警认定司机全责,但乘客李某强在明知司机酒后驾车的情况下未加劝阻并继续乘坐,也存在重大过失。根据法律,乘客应承担部分责任,因此司机张某明承担80%的民事责任,而李某强承担
交通事故救助基金的还款问题。用户需向管理机构归还道路援助基金,该基金主要用于交通事故中的紧急救援及受害者的医疗救助等。文章还介绍了交通事故后驾驶证被扣不能再开车,违反规定将面临行政处罚、刑事责任及赔偿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