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我国《社会保险法》和《工伤保险条例》的规定,上下班途中发生的非本人主要责任的交通事故或者城市轨道交通、客运轮渡、火车事故所造成的伤害,应当被认定为工伤。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工伤保险行政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第六条,人民法院应当支持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对以下情形认定为“上下班途中”:
(一) 在合理时间内往返于工作地与住所地、经常居住地、单位宿舍的合理路线的上下班途中;
(二) 在合理时间内往返于工作地与配偶、父母、子女居住地的合理路线的上下班途中;
(三) 从事属于日常工作生活所需要的活动,并在合理时间和合理路线的上下班途中;
(四) 在合理时间内其他合理路线的上下班途中。
最高法对于“上下班途中”的认定主要依据两个核心原则:合理时间和合理路线。
合理时间指的是上下班的时间区域,具有正当性,可以有一定的灵活性,例如下班后加班一段时间或者等待交通高峰时段结束再回家等,这些都属于合理时间。
合理路线包括回到自己的住所,可能有多个住所;此外,往返于配偶、父母、子女的居住地也属于合理路线。如果下班途中需要顺路到菜市场买菜再回家,且这个行为属于日常工作生活所需要的活动,也可以认定为合理路线。
对于一些实行弹性工作时间的职业,例如新闻记者、保险销售人员,应当根据出行的目的和地点来确定工作时间。如果出去采访或推销是以工作为目的,即使发生事故也可以认定为工伤。
对于因工外出和工作有关的情况,社会保险行政部门认定以下情形为“因工外出期间”,人民法院应当予以支持:
(一) 职工在工作场所以外从事与工作职责有关的活动期间,受用人单位指派或因工作需要;
(二) 职工在外出学习或开会期间,受用人单位指派;
(三) 职工在工作需要的其他外出活动期间。
对于派遣工的工伤认定,由派遣单位承担保险责任。如果派遣的职工在用工单位工作期间因工伤致死,派遣单位应当承担工伤保险责任。如果用工单位违反法律规定将承包业务转包给不具备用工主体资格的组织或自然人,而该组织或自然人聘用的职工从事承包业务时发生工伤致死,用工单位应当承担工伤保险责任。
在工伤认定过程中,用人单位或社会保险行政部门需要提供证据证明伤者的伤害是非工作原因导致的。如果没有证据证明是非工作原因导致的,就应该认定为工伤。这一举证倒置的规定,旨在解决劳动关系难确定、调查取证难以及认定结论执行难等问题。
工伤认定和评残认定、司法鉴定和伤残评定与伤情鉴定之间的区别。申请鉴定主体、前提条件、依据、内容、所需材料和收费等方面都有所不同。其中,工伤认定和评残认定主要关注工作伤害及伤残程度,而伤残评定与伤情鉴定则更多涉及交通事故或其他伤害造成的身体损伤程度及影
工伤劳动能力鉴定的程序。首先,申请鉴定需提交相关资料并满足条件;其次,委员会将初审资料,若不完整则要求补充;接着,从专家库中抽取专家组成鉴定组进行鉴定,必要时委托医疗机构诊断;最后,委员会在20日内送达鉴定结论,如对此不服可申请再次鉴定。
根据《劳动法》,虽然没有明确规定孕妇请病假的情况,但是法律明确规定了女职工在生育期间享受不少于九十天的产假。对于孕妇请病假,应当遵守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按照规定办理病假手续,并提供符合用人单位要求的病假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二十九条的规定
根据上述内容,从业人员在以下情况下可以被认定为工伤: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场所内因工作原因受到事故伤害;在工作时间前后在工作场所内从事与工作有关的预备性或者收尾性工作受到事故伤害;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场所内因履行工作职责受到暴力等意外伤害;患职业病;因工外出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