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及时制止并对各方进行批评教育,法官不得偏袒任何一方;
(二) 告诫各方必须围绕案件依序陈述,确保庭审秩序的正常进行;
(三) 对于不听劝阻的行为,法官应根据相关规定采取适当的处置措施。
1. 被告人、自诉人及其法定代理人对地方各级人民法院第一审的判决或裁定不服,有权向上一级人民法院提起上诉,可以书面或口头形式提交上诉申请。被告人的辩护人和近亲属,经被告人同意,也可以提出上诉。附带民事诉讼的当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可以对地方各级人民法院第一审判决或裁定中的附带民事诉讼部分提起上诉。
2. 根据《民事诉讼法》第147条和140条的规定,当事人对地方人民法院第一审判决不服,有权在判决书送达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上一级人民法院提起上诉。当事人对地方人民法院第一审裁定不服,有权在裁定书送达之日起十日内向上一级人民法院提起上诉。可以提起上诉的裁定包括不予受理、对管辖有异议以及驳回起诉等情况。
3. 根据《刑事诉讼法》第182条和183条的规定,刑事公诉案件的被害人及其法定代理人对地方各级人民法院第一审判决不服,自收到判决书后五日内,有权向人民检察院提起抗诉。不服判决的上诉和抗诉期限为十日,不服裁定的上诉和抗诉期限为五日,期限从接到判决书或裁定书的第二日起算。
4. 可以采取审判监督程序来防止法官违法判案,确保司法公正。
公开庭审的视频直播合法性以及法律依据。根据相关法律文件,公开庭审可以通过网络直播等新媒体形式助推司法公开,保障公众知情权,并接受监督。其法律依据包括《民事诉讼法》、《宪法》等。公开审判体现了社会主义民主,有利于增强司法公正和提高办案质量。
民事诉讼一审未开庭直接二审是否合法的问题。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直接进行二审是违反程序的。民事诉讼二审流程包括立案、开庭、当事人的履行义务和申请再审等环节。二审法院对上诉或抗诉案件进行全面审查,并根据不同情况进行处理。
当事人陈述在认定案件事实中的矛盾认定标准。一方面,需慎重采用当事人的陈述,不能单独作为认定案件事实的依据,需与其他证据相互补充。另一方面,不应夸大或弱化当事人的陈述效力,法官不应仅凭当事人陈述的前后矛盾等情况直接判断案件事实真伪。同时,法官在庭审中的
我国民事诉讼中一、二审案件的合议庭审理要求。对于一审案件,如案件事实清楚、简单、标的额不大,可采用简易程序审理。二审案件必须组成合议庭审理,但在特定情况下可以不开庭审理,如上诉请求不成立、原判决认定事实清楚但适用法律错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