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民事诉讼法的规定,对民事案件基于审判监督权提起再审的人或机关是各级人民法院院长及审判委员会、上级人民法院及最高人民法院。本院院长及审判委员会行使审判监督权,对本院审判人员和合议庭的审判工作进行监督。如果本院院长发现已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或裁定确有错误需要再审的,应当提交审判委员会讨论决定。决定再审的,应当裁定中止原判决或裁定的执行。
根据我国民事诉讼法的规定,最高人民法院对地方各级人民法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或裁定,发现确有错误的,有权提审或指令下级人民法院再审。最高人民法院提审的案件,应通知下级法院,调取案卷进行审理;指令下级法院再审的案件,指令到达法院之时即为再审提起之日。最高人民法院提审的案件由最高人民法院自己作出裁定,中止原裁判的执行;指令下级法院再审的案件由下级法院作出裁定,进行再审。具体适用提审还是指令再审的案件,由最高人民法院根据具体情况选择。
根据我国民事诉讼法的规定,上级人民法院对下级人民法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发现确有错误的,有权提审或指令下级人民法院再审。上级法院决定提审的案件,通过下级法院提取全部案件材料,作出裁定,并由自己进行再审;指令下级法院再审的案件,说明情况指出理由,并告知下级法院。下级法院接到上级法院的通知后,应根据通知进行再审,并将再审结果上报发出指令的上级法院。
决定再审的案件,由原审人民法院作出裁定,中止原裁判的执行,同时另行组成合议庭,按照原审程序对再审案件进行审理。如果原审是第一审法院审结的案件,在再审时仍按第一审程序进行审理,审理后作出的裁判属于未确定的裁判,当事人不服可以提起上诉。如果原审是第二审法院审结的案件,在再审时仍按第二审程序进行审理,审理后作出的裁判为终审裁判,当事人不得再提起上诉。
再审案件按照第二审程序进行审理时,人民法院必须开庭审理,对方当事人应该出庭。被告经传票传唤,无正当理由拒不到庭的,可以缺席判决。但是,对于原告经法院传票传唤,无正当理由拒不到庭的,不能按撤诉处理。因为提起再审与起诉、上诉不同,再审程序是由法律规定的机关和公职人员提起的,不能适用按撤诉处理的规定。原告无正当理由拒不到庭的,不影响人民法院对再审案件的审理。
原审是第二审法院审理的案件,在再审时发现事实不清的,不应发回第一审法院重审,而应由第二审法院自己纠正。
最高人民法院对各级人民法院、上级人民法院对下级人民法院已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或裁定,发现确有错误,有权提审或指令下级法院再审。决定提审或指令再审的案件,作出裁定,中止原裁判的执行。
指令再审的案件只限于上级人民法院对其下级人民法院所审理并已发生法律效力的裁判。对下级人民法院依法作出的第二审裁判,不应指令第一审法院再审。
提审是指对下级法院已经审结但裁判确有错误的案件,上级法院认为不宜由下级法院再行审理,因而提归自己审判。提审制度建立的基础是审判权由人民法院统一行使的原则和上级法院对下级法院的审判活动有审判监督权。
提审主要发生以下几种情况:一是对已经审结的案件,如果裁判确有错误,就应进行再审。但是在司法实践中,对于某些案件的裁判是否确有错误,各级法院的认识并不一致。例如,一些案件的裁判确有错误,但原审法院却认识不到或认为没有错误,此时上级法院可将案件提审。二是由于上级法院和下级法院之间并非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所以当上级法院指令下级法院再审而下级法院不再审时,上级法院可以自己提审。三是上级法院和最高法院认为自己对案件进行审理为宜,就不一定指令下级法院再审,而可以自己提审。
根据民事诉讼法的规定,再审案件原来是一审法院审理终结的,再审时适用第一审程序;原来是二审法院审理终结的,再审时适用第二审程序。但上级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法院提审的再审案件,即使原来是一审法院审理终结的,也要按第二审程序进行审理。
案件审理过程中的提审犯人及后续程序问题。在侦查结束后,案件会移交给检察机关审查,期间涉及证据材料的提供、非法证据审查及补充侦查等环节。补充侦查应在一个月内完成,最多两次。若经过两次补充侦查仍证据不足,将作出不起诉决定。
再审检察建议的相关内容。再审检察建议是人检院对民事、行政检察活动中不合法或错误处理进行监督的书面意见形式,其司法依据、性质和检察院提出再审检察建议后法院不同意再审的情形都有所涉及。再审的启动程序包括本院院长提交审判委员会讨论和最高人民法院提审或指令再
军人离婚案件的管辖情况。根据不同情况,非军人对军人、非军人对文职干部、军人和军人之间的离婚诉讼以及军人对非军人提出的离婚诉讼的管辖均有详细规定。一般情况下,案件由原告住所地或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辖,涉及军人的情况还需考虑其团级以上单位驻地法院管辖。
法官审理案件公正问题的解决途径,包括上诉、申请再审、申请抗诉等法律途径。同时,文章介绍了审判人员回避制度的规定,包括应当回避的情形和申请回避的途径。当事人若发现审判人员违反回避制度,可依法申请其回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