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刑事诉讼是处于平等对抗地位、有纠纷的双方向处于中立地位的裁判方告诉其纠纷,并请求裁判方解决其纠纷的活动。
审判监督程序实行一审终审制,是基于以下理由:
首先,审判监督程序是一种特别救济措施,与普通程序不同。刑事审判在实践中难免出现错误,因此各国设立上诉审程序以提供救济。普通程序和上诉程序共同构成了刑事审判的程序。一旦案件经过普通程序审理终结,裁判即具有法律效力,获得既判力,不应再行审理与改变。然而,裁判的安全性与公正性可能存在矛盾,即生效的裁判可能是错误的。基于不同的价值理念,各国对再审程序设有严格的限制,非具备法定条件不得提起再审程序。再审程序是在普通程序基础上进行的特别救济程序,不需要再设置上诉程序,以避免再审程序变为第二次普通程序,从而不利于再审程序的完善。
其次,一审终审制可以缩短诉讼周期,尽快实现裁判的稳定性。再审程序是特殊措施,若再行两审终审、准许上诉,将延长诉讼周期,使法律关系长期处于不稳定状态,威胁裁判的权威。这与诉讼作为国家解决争端的司法活动的严肃性不相符合。再审程序作为特别救济手段有必要实行一审终审制,以缩减诉讼时限,实现裁判的尽快稳定性和国家审判活动的有效性。
再次,一审终审制有利于实现程序经济,提高诉讼效益。在我国司法资源严重短缺的情况下,程序建设必须体现经济性原则。如果再审程序中设置上诉审程序,再审裁判将无限制地被上诉,上诉的无条件性将导致程序繁琐化,浪费有限的司法资源,并增加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的负担。实行一审终审制有利于优化国家司法资源配置,充分利用现有司法资源,提高综合诉讼效益。
最后,一审终审制仍能保证程序的公正价值。有人认为,再审程序实行一审终审制不利于保护当事人的诉讼权利,无法保证再审案件的质量。然而,再审程序作为特别救济程序,只有在具备法定条件即生效裁判确有错误的前提下,并由法定机关——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决定才可开启。人民法院对再审案件非常审慎,审理前要进行全面审查,并可能进行必要的调查,为正确处理再审案件奠定了基础。此外,刑事诉讼法规定再审案件的审理期限为三个月(可延长至六个月),比第一审程序和第二审程序更长。因此,经过再审,足以保证案件能够得到正确处理。即使仍有少数错误的裁判,如果满足法定条件,仍可再次启动再审程序进行救济,因为各国刑事诉讼法并没有限定提起再审程序的次数,我国亦然。
刑事诉讼中的审判监督程序采用一审终审制的原因。审判监督程序是一种特别救济措施,基于其特殊性,实行一审终审制能够保证裁判的稳定性、实现程序经济并保障程序的公正价值。同时,再审程序作为特别救济程序,在具备法定条件时才能启动,人民法院对再审案件进行审慎处理
刑事诉讼中当事人超过上诉期限的,可以通过审判监督程序申请再审。根据我国《刑事诉讼法》的规定,最高人民法院对各级人民法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和裁定,上级人民法院对下级人民法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和裁定,如果发现确有错误,有权提审或者指令下级人民法院
刑事审判监督程序作为刑事诉讼中的一种特别程序,是对生效的刑事案件实事求是的体现,同时又是审判机关接受监督 的途径。按照司法公正,以人为本的现代司法理念,现行的审判监督程序中,其所存在的问题已不适应时代的要求。对此笔者就审判监督程序的缺失与完善,谈点
刑事再审是为纠正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刑事案件的错误判决、裁定,依照审判监督程序,对案件重新进行的审理。第二审程序提起的主体是第一审程序中的当事人,而再审提起的主体是原审人民法院的院长、上级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