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行机构的执行权与裁判权是怎样的
时间:2024-02-26 浏览:31次 来源:由手心律师网整理
随着国家政策的不断发展和要求,各个行政部门的职权越来越透明化,使人民能更好地行使对其的监督权,保证其廉洁性,那么执行机构的执行权与裁判权是怎样的,下面由手心律师网小编为读者们进行解答,希望以下内容对读者有所帮助。
执行机构的执行权与裁判权的区别与适用范围
审判与执行分立原则的适用
我国法律体系中,审判与执行分立是一项重要原则。在一般情况下,如果没有法律明确规定,执行机构不应随意追加或变更被执行人,以确保生效判决的即时执行。
执行机构的执行裁决权
鉴于当前普遍存在的“执行难”问题,执行机构在一定程度上拥有执行裁决权。然而,这种裁决权必须建立在法律明确规定的基础上。例如,《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执行工作若干问题的规定(试行)》第81条规定,如果被执行人被撤销、注销或歇业后,上级主管部门或开办单位无偿接受被执行人的财产,导致被执行人无法清偿债务或财产不足以清偿债务,执行机构可以裁定由上级主管部门或开办单位在接受的财产范围内承担责任。此外,在公开承诺中明确承担债务的情况下,执行机构也可以直接追加或变更公司股东为执行人,根据《公司法若干问题的规定(二)》第二十条的规定。
执行终结的含义及适用情形
执行终结的定义
执行终结是指在执行过程中,由于特殊情况的发生,执行程序不再必要或不可能继续进行,从而结束执行程序,并且不会再恢复执行。
执行终结的适用情形
根据《民事诉讼法》第二百五十七条的规定,人民法院可以裁定终结执行,具体情形包括:(一) 申请人撤销申请;(二) 作为执行依据的法律文书被撤销;(三) 被执行人是公民且已死亡,无可供执行的遗产,且无义务承担人;(四) 追索赡养费、扶养费、抚育费案件的权利人已经死亡;(五) 被执行人是公民,由于生活困难无力偿还借款,无收入来源,且丧失劳动能力;(六) 人民法院认为应当终结执行的其他情形。通过对执行机构的执行权与裁判权以及执行终结的含义与适用情形的解析,可以更好地理解我国法律体系中的相关规定,确保执行程序的公正和有效性。
延伸阅读

公司治理、拟审合同、合同规划
商务谈判、纠纷处理、财税筹划

并购重组、IPO、三板挂牌
信托、发债、投资融资、股权激励
-
工资强制执行的处理方法
工资强制执行的处理方法,包括向上级法院申请执行、强制执行的措施等。在执行过程中,人民法院可以采取多种措施,如查询、冻结、划拨存款,扣留、提取收入,查封、扣押、拍卖、变卖财产等。通过这些措施,确保被执行人履行法律义务。
-
被执行人的义务
被执行人的义务与权利。被执行人需全面履行法律文书的义务,包括报告财产情况、接受询问、强制执行或委托执行、支付迟延履行期间的债务利息等。同时,被执行人也享有申请执行人员回避和委托代理人、达成执行和解协议等权利。被执行人可以提出书面异议或提起诉讼。
-
什么是强制执行
强制执行的定义、流程以及相关规定。强制执行是法院根据生效法律文书,运用国家强制力迫使义务人履行义务,保障权利人权利实现。在执行过程中,如果被执行人确无财产可供执行等特定情形,可以裁定终结本次执行程序。裁定书中应载明执行标的总额、已执行的债权数额和剩余
-
仲裁裁决不予执行的情形
仲裁裁决不予执行的情形。根据《民事诉讼法》规定,当仲裁裁决存在无仲裁条款或协议、裁决事项超范围、违反法定程序、缺乏主要证据支持、适用法律错误、仲裁员行为违法等情形时,人民法院有权裁定不予执行。裁定结果会通知双方当事人和仲裁机构,当事人可重新申请仲裁或
-
房屋拍卖的法律程序
-
什么是强制执行
-
公司法人被执行高消费会影响个人财产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