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我国相关法律规定,仅达成执行和解协议而未完全履行的情况下,失信被执行人信息无法被删除。只有在履行完毕后,方可进行删除操作。
根据该规定,以下情形之一发生时,人民法院应在三个工作日内删除失信信息:
对于有纳入期限的情况,不适用上述规定。在纳入期限届满后的三个工作日内,人民法院应当删除失信信息。
根据本条第一款规定删除失信信息后,若被执行人再次具备本规定第一条规定的情形之一,人民法院可以重新将其纳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而根据本条第一款第三项规定删除失信信息后的六个月内,申请执行人如要求将该被执行人纳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人民法院将不予支持。
司法实践中,执行和解过程中常见的“陷阱”主要可分为以下四类:
一些被执行人通过隐瞒财产真相、与他人恶意串通以及造成申请执行人误解等手段,诱使申请执行人与无履行能力的第三方“自愿”达成变更被执行主体的和解协议,导致和解协议无法履行。
部分被执行人会强调自己没有足够的资金偿还债务,并要求申请执行人同意以货物冲抵债务。然而,这些货物存在质量问题,无法实现其价值,导致双方产生矛盾和冲突。
一些被执行人故意声称无法按照生效法律文书所确定的期限履行,迫使申请执行人妥协并同意分期履行。一旦执行和解协议达成,被执行人首先考虑的并不是履行自己的承诺,而是以各种理由继续拖延履行。
有些被执行人会在执行和解协议中与申请执行人约定变更履行方式,例如要求劳务抵债或代为履行等。然而,在达成执行和解协议后,被执行人可能会随意反悔或故意不履行约定。
我国关于邮件、电报扣押的合法性和程序。公民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受到法律保护,除国家安全和追查犯罪需要外,不得侵犯。扣押邮件、电报需满足条件,经过公安机关或检察院批准,并由邮电机关协助执行。解除扣押和返还邮件、电报也有明确规定。
刑事案件经过二审后的判决生效后的执行程序。判决生效后面临的执行包括送达判决书、被告人和辩护人的复核权利、罚金的支付、剥夺自由刑罚的执行、财产没收以及其他特定刑罚执行方式等。执行程序严格按照法律规定进行。
失信被执行人解除可以通过履行法律文书中确定的义务,与申请执行人达成执行和解协议并且通过通过申请执行人的确认履行完毕,或者人民法院依法裁定终结执行。(五)因审判监督或破产程序,人民法院依法裁定对失信被执行人中止执行的;依照本条第一款第三项规定删除失信信
依据我国相关法律的规定,失被执行人在两年履行了判决书的义务后,解除失信被执行人名单的,高消费禁令也会被解除。第九条 在限制消费期间,被执行人提供确实有效的担保或者经申请执行人同意的,人民法院可以解除限制消费令;被执行人履行完毕生效法律文书确定的义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