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我国相关法律规定,仅达成执行和解协议而未完全履行的情况下,失信被执行人信息无法被删除。只有在履行完毕后,方可进行删除操作。
根据该规定,以下情形之一发生时,人民法院应在三个工作日内删除失信信息:
对于有纳入期限的情况,不适用上述规定。在纳入期限届满后的三个工作日内,人民法院应当删除失信信息。
根据本条第一款规定删除失信信息后,若被执行人再次具备本规定第一条规定的情形之一,人民法院可以重新将其纳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而根据本条第一款第三项规定删除失信信息后的六个月内,申请执行人如要求将该被执行人纳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人民法院将不予支持。
司法实践中,执行和解过程中常见的“陷阱”主要可分为以下四类:
一些被执行人通过隐瞒财产真相、与他人恶意串通以及造成申请执行人误解等手段,诱使申请执行人与无履行能力的第三方“自愿”达成变更被执行主体的和解协议,导致和解协议无法履行。
部分被执行人会强调自己没有足够的资金偿还债务,并要求申请执行人同意以货物冲抵债务。然而,这些货物存在质量问题,无法实现其价值,导致双方产生矛盾和冲突。
一些被执行人故意声称无法按照生效法律文书所确定的期限履行,迫使申请执行人妥协并同意分期履行。一旦执行和解协议达成,被执行人首先考虑的并不是履行自己的承诺,而是以各种理由继续拖延履行。
有些被执行人会在执行和解协议中与申请执行人约定变更履行方式,例如要求劳务抵债或代为履行等。然而,在达成执行和解协议后,被执行人可能会随意反悔或故意不履行约定。
工资强制执行的处理方法,包括向上级法院申请执行、强制执行的措施等。在执行过程中,人民法院可以采取多种措施,如查询、冻结、划拨存款,扣留、提取收入,查封、扣押、拍卖、变卖财产等。通过这些措施,确保被执行人履行法律义务。
强制执行的定义、流程以及相关规定。强制执行是法院根据生效法律文书,运用国家强制力迫使义务人履行义务,保障权利人权利实现。在执行过程中,如果被执行人确无财产可供执行等特定情形,可以裁定终结本次执行程序。裁定书中应载明执行标的总额、已执行的债权数额和剩余
房屋拍卖的法律程序。首先,拍卖人需与委托人签订委托拍卖合同并对房屋进行鉴定和估价。其次,发布拍卖公告并展示待拍房屋。再次,参与拍卖的市民需进行资格审查并缴纳保证金。然后,市民参与竞拍,成交后签署确认书并办理房屋权属转移手续。整个过程需遵循我国《拍卖法
法律程序规定下的强制执行,具体阐述了人民法院运用国家强制力量确保义务人履行具有法律效力的文书所规定的义务。强制执行程序包括申请、受理异议、申请复议、向被执行人发出执行通知和采取强制措施等步骤。在整个执行过程中,人民法院依法采取相应的执行措施来保障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