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新《民事诉讼法》第五十八条规定,当事人和法定代理人可以委托一至二人作为诉讼代理人。可以被委托为诉讼代理人的人员范围包括以下几类:
律师和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有资格被委托为诉讼代理人。
当事人的近亲属或工作人员也可以被委托为诉讼代理人。
当事人所在社区、单位以及有关社会团体推荐的公民也可以被委托为诉讼代理人。
相较于原民事诉讼法,本次修改限制了诉讼代理人的范围,删除了原法规定的“经人民法院许可的其他公民”,将可以被委托为诉讼代理人的范围仅限于律师、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当事人的近亲属或工作人员,以及当事人所在社区、单位以及有关社会团体推荐的公民。
在改革开放之初,我国律师数量严重不足,因此设立了经人民法院许可的其他公民作为委托代理人的制度安排。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法律意识的增强,律师数量大幅增加,这种制度安排已经不再符合社会发展的需求。近年来的司法实践表明,经人民法院许可的其他公民代理案件存在一些突出问题。
首先,一些未经法律培训、未通过司法考试的公民以营利为目的从事诉讼代理活动,甚至假冒律师进行违法代理,扰乱了法律服务市场秩序。
其次,大部分公民代理人法律专业知识匮乏,代理经验和技能不足,调查和收集证据能力有限,难以有效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第三,一些法院退休但无律师资格的法官的亲朋好友从事公民代理活动,利用关系影响和干扰案件的依法办理,影响司法公正。尤其是一些公民个人以诉讼代理人的名义长期包揽诉讼,甚至滥用诉讼的情况比较普遍。
为了满足诉讼代理的需求,规范诉讼代理活动,本次修改明确了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当事人的工作人员和所在社区推荐的公民的诉讼代理人地位,允许他们向当事人提供民事诉讼代理服务,从而规范了诉讼代理活动,有效保护了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干部身份的确认问题。干部身份在中国仍然存在并涉及到职称认定、工龄审核等方面。干部身份的确认涉及不同情况,包括统招的中专生、大专生和本科生,以及非统招类的毕业生等。要明确身份需要办理相应的手续,例如通过人事组织部门办理干部吸收和录用手续等。此外,买断工
解决纠纷的四种途径:协商解决、调解解决、仲裁解决和诉讼解决。其中,协商和调解不具有法律上的强制执行力,而仲裁和诉讼则具有。当事人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解决方式。同时,提到了相关法律条款作为参考。
书记员在我国司法体系中的行政地位和法律定位。书记员是人民法院的行政工作人员,负责法庭审理记录等审判辅助事务,其职责受到相关法律的明确规定。担任书记员需要满足一定条件,包括国籍、拥护宪法、年龄、健康状况、文化程度等。同时,曾因犯罪受过刑事处罚、曾被开除
法庭录音的合法性问题,指出在我国一般情况下法庭不公开录音,涉及国家秘密、个人隐私等案件不公开审理时录音不合法。同时,文章还介绍了扰乱法庭秩序的行为如哄闹、冲击法庭、侮辱司法工作人员等,并强调了对这些行为的处罚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