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目前现行的票据立法尚未触及空白补充权的问题。理论界对此存在三种不同观点。
根据这种观点,判断空白补充权是否存在应根据出票人的意思表示或明确授权来确定。这种观点重视出票人的真实意思表示,有利于保护出票人的权利。然而,这会导致对善意持票人的保护不足,并且过于强调对出票人真实意思的追求,不利于票据的使用和流通。这与票据立法注重票据流通的“果”,相对忽略出票的“因”,违背了立法精神对效益价值的追求。
根据这种观点,应从票据外观上是否预留空白来确定空白补充权的存在。如果出票人预留票据上的必要记载事项,并将其交付给持票人,就视为受让人取得空白补充的默示授权。
根据这种观点,应根据实际情况判断采用主观说或客观说。这种观点主张根据具体情况来判定是否存在授权,使补充权的判断陷入无标准的混乱之中。
在上述几种观点中,我国部分学者认为空白补充权的取得应以客观说为通说。因为客观说被很多判例引用,世界各国的立法实证也支持这一观点。结合票据立法的基本价值追求和价值导向,我认为以客观说来认定空白补充权的取得更符合票据立法的精神和本质。
首先,出票人为相应记载并交付空白票据的行为本身,表明其有授予持票人空白补充权的意思。其次,根据票据属于商法的外观性理论,持票人持有空白票据,法律完全可以推定其享有空白补充权。再次,空白补充权的外观推定或许不利于出票人真实意思的保护,但空白票据流通将产生的法律后果应为出票人在出票时所应预见和认识到的,对此不应成为票据立法所关注的重点。票据立法所关注的重点应是对符合商事交易客观规律的空白票据产生的实践予以肯定并规范,由此促进票据的流通,实现立法所追求的效益价值。
目前大多数国家的空白票据立法也规定了不得以出票人的真实授权意图对抗善意持票人。因此,空白补充权随着票据的移转而转移,对于善意持票人而言,其取得空白票据的同时,也获得了空白补充权。善意持票人行使空白补充权不受出票人出票时的真实意图所限,出票人的真实意图只能在出票人与其直接后手之间援引。
即期汇票和支票的提示付款规定。在一些国家和地区,即期汇票的提示付款期限为6个月,可约定延长但不超过此限。支票提示付款期限则根据发票地和付款地的关系而定,如日内瓦统一支票法规定不同地区的不同期限。英美票据法对支票提示期限的规定与汇票相同,但支票的日期可
处理票据融资违规的方法和措施。首先重点关注拟挂牌公司票据融资情况,确保票据开具具有真实交易背景。针对违规票据融资,应采取勇于承认错误、加强核查手续和尽职调查程序、及时沟通与协调等措施。文章还列出了股转公司针对票据融资常见问题的对策,包括披露无真实交易
银行本票的跨区域支付问题。根据中国人民银行支付结算办法,银行本票不能跨票据交换区域付款。银行本票是银行签发的一种票据,用于同一票据交换区域的支付。使用流程包括填写申请书、签发银行本票、交给收款人、背书转让等。持票人需注意提示付款期限,超过期限则银行不
放弃票据追索权后的追索问题,指出放弃追索权不等于放弃票据占有权,仍可行使票据追索权。汇票追索权的行使条件包括汇票到期被拒绝付款等。持票人在行使追索权时需提供拒绝证明或退票理由书等证明文件。票据追索权包括期前追索权、期后追索权和再追索权。承兑人或付款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