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包括因自然灾害影响而造成的危及人体健康的环境污染事故;危险化学品及其它有毒有害物品在生产、经营、贮存、运输、使用和处置过程中发生的爆炸、燃烧、大面积泄漏等造成的环境污染事故;影响饮用水源地水质的严重污染事故;生产过程中因意外事故造成的其它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其它突发性的环境污染事故。
《办法》规定,各级政府为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应急管理的领导机构,负责对辖区内突发环境污染事故应急防范和安全处置的统一领导,统一指挥。各级政府的经贸、安监、环保、公安、交通、国土、建设、水利、财政、卫生、质监、气象、民政、农业等责任部门以及消防、通信和相关企业均为环境应急管理工作的责任部门。各相关责任部门的主要负责人,均为突发环境污染事故应急管理的第一责任人。各相关责任部门均应组织制定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的应急防范、应急准备、应急实施方案,并指定专人担任联络员工作,确保紧急控制管理即时启动。各相关责任单位和负有监管责任的单位,在日常检查中发现、群众举报、各类举报热线、新闻媒体或其他途径获取的重大环境污染事故隐患,应立即向所在地政府和行政主管部门报告,并对环境污染事故隐患的源头单位进行污染控制,防止环境污染的进一步扩大。有关部门在接到报告后,要立即向同级政府报告。重大、特别重大环境污染事故信息,县(区)政府要在1小时内报至市政府。发生环境污染事故的单位,应当在事故发生后1小时内以最快的方式向所在地环保部门和行业主管部门报告,并采取积极有效的方法对污染事态进行控制。责任报告单位必须根据突发环境污染事故的发生、发展和处理进程等,做初次报告、进展报告和总结报告。环保部门接到有关污染事故的报告后,应立即报告同级人民政府。同时,《办法》还规定了具体的奖惩措施。
市政府应急管理工作办公室组织相关部门开展污染源、放射源及生物物种资源调查。开展突发环境事故的假设、分析和风险评估工作,做好各类风险因子的收集、分析和预警工作,适时完善各类突发环境事故应急预案。建立多层次的应急保障队伍,整合医疗卫生、消防等专业队伍和群众性队伍等有效资源,指导企业成立应急救援队伍。
《办法》对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的处置程序作了明确规定。环境污染事故发生时,事故所发地地方政府为事故处置第一责任方,应立即采取应急措施,做好应急处置各方面的准备工作。污染事故发生后,立即成立环境污染事故应急处置工作指挥部。由政府主管领导宣布启动应急预案,召集应急指挥部各成员单位赶赴现场,迅速了解、掌握事故发生的具体地点、时间、原因、人员伤亡情况,涉及或影响的范围,已采取的措施和事故发展的趋势等,迅速制定事故处理方案并组织指挥实施,及时向政府及上级部门报告事故处理的最新进展情况。进入应急状态后,各相关责任部门在接到现场应急小组的命令后,应迅速赶赴现场;应急处置物资的调用需无条件服从;任何单位不得以任何理由延缓应急处置。指挥部下设的应急监测组、处置及调查组、医疗救护组、专家组、综合保障组、宣传报道组同时开展相应的工作。
各级人民政府对排污企业的检查制度。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等有关部门有现场检查权,可查封、扣押违规排污企业设施和设备。政府实行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和考核评价制度,每年向人大报告环境状况并接受监督。
海洋环境公益诉讼的困境和应对之策。随着海洋污染事故的频发,维护国家和社会的公共利益面临挑战。当前,由于缺乏直接的诉讼主体和对公益损害认识不足等问题,海洋环境公益诉讼鲜有人问津。通过提出塔斯曼海轮海洋溢油生态索赔案等案例,文章指出了当前海洋环境公益诉讼
最高人民法院发布10起环境资源保护典型案例,其中3起为环保公益组织提起的民事公益诉讼
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的10起环境资源保护典型案例,并重点介绍了环保公益组织在环境民事公益诉讼中的作用及其挑战。全国各级法院受理的环境资源民事案件数量上升,但环境公益组织参与诉讼的数量和能力均存在不足。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基金会就拒绝受理的腾格里沙
新环保法的五大亮点,包括建立公共检测预警机制以应对大气污染,划定生态保护红线保护生态资源,扩大环境公益诉讼主体以增强公众环保意识,按日计罚无上限提高违法成本,以及明确政府管理职责并加强环境保护的监督管理。这些新举措旨在集全社会之力共同保护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