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誉权是指公民或法人对自己在社会生活中获得的社会评价依法享有的不可侵犯的权利。名誉权的主体是公民或法人。
名誉权的客体是民事主体就其能力、品质所获得的社会评价,包括品德、才干、信誉、商誉、功绩、资历和身份等方面的评价。名誉权的主要内容是自己的名誉不因他人的非法行为而降低的权利。
名誉权不仅存在于公民或法人有生之年,而且其死亡之后,亦应享有名誉权。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名誉权案件若干问题的解答第五条规定,死者名誉受到损害的,其近亲属有权向人民法院起诉。
人格尊严是指民事主体作为"人"所应有的最基本社会地位、社会评价,并得到最起码尊重的权利。
目前存在两种理论观点,一种认为人格尊严是名誉权的一部分,因为人格尊严受到侵害会导致社会评价降低,表现为名誉权侵害的结果。另一种观点认为人格尊严与名誉权内容迥异,将其列入名誉权中会虚增名誉权内容,容易导致权利滥用。
笔者认为,名誉权不应包含人格尊严,人格尊严属于一般人格权的概念,将其放到名誉权中是不适当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十四条和第四十三条也体现了这一点。
隐私权又称个人生活秘密权,指公民不愿公开或让他人知悉个人秘密的权利。许多国家将隐私权作为一种宪法权利加以保护。
我国虽然没有明文将隐私权作为一项具体的人格权,但最高人民法院《民通意见》第140条第1款规定了侵害公民名誉权的行为,其中包括以书面、口头等形式宣扬他人的隐私,或者捏造事实公然丑化他人人格,以及用侮辱、诽谤等方式损害他人名誉。
名誉权与隐私权在权利主体、客体、权利内容、侵权方式、责任方式、抗辩事由等方面有所不同。因此,恶意公布或传播他人隐私应属于侵害隐私权的行为,而非侵害名誉权。
侮辱罪中被害人的精神损害赔偿问题。根据相关规定,被侮辱罪的被害人可根据侵权人的过错程度、侵权行为所造成的后果等因素请求精神损害赔偿。当侵权行为造成严重后果时,法院可判决相应的精神损害抚慰金。赔偿数额的确定涉及多个因素,如侵权人的过错程度、行为方式、造
江苏省精神损害赔偿的标准,依据我国相关法律,赔偿数额应考虑侵权人的过错程度、侵害手段、后果、获利情况、经济能力和受诉法院所在地平均生活水平等因素,通常不超过五万元。文章还介绍了离婚精神损害赔偿的范围,包括精神痛苦、直接财产损失和间接财产损失等。
行政赔偿中的精神损害赔偿问题。当行政机关等侵犯受害人的人身权并造成严重后果时,受害人可以要求精神损害赔偿。赔偿义务机关需采取措施消除影响、恢复名誉、赔礼道歉,并支付相应的精神损害抚慰金。
离婚损害赔偿和夫妻侵权损害赔偿在我国婚姻法中有所区别。离婚损害赔偿是指因夫妻一方的严重过错行为导致离婚,无过错方有权请求损害赔偿。夫妻侵权损害赔偿是指夫妻一方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因过错侵害对方的人身、财产权利而应承担的损害赔偿责任。由于离婚损害赔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