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手心律师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侵权责任 > 网络侵权 > 网络人格权 > 网络暴力致死怎么判

网络暴力致死怎么判

时间:2025-01-02 浏览:47次 来源:由手心律师网整理
178567
近年来关于网络暴伤人的事件越来越多,前几日就有一日本名人因网络暴力不堪自杀的悲剧出现,去年韩国也有两女星因网络暴力而自杀。随着网络暴力致死问题越来越多之后,网络暴力致死怎么判?手心律师网小编做了有关介绍,您可以看一看。

网络暴力致死的法律判决方式

缺乏相关刑事立法

目前,尚未有关于网络暴力的相关刑事立法,这导致了网络暴力致死的受害者家属无法要求施暴者承担刑事责任。

刑事处理方式

受害人家属可以携带受到网络暴力伤害的证据,向公安部门报案,并按照诽谤罪进行处理。受害者也可以携带证据向法院起诉网络暴力的施暴者,要求获得民事赔偿。

司法解释规定

2013年9月9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布了《关于办理信息网络实施诽谤等刑事案件的司法解释》。根据司法解释的规定,利用信息网络对他人进行诽谤的行为,如果同一诽谤信息实际被点击、浏览次数达到5000次以上,或者被转发次数达到500次以上,应当被认定为刑法第246条第1款规定的“情节严重”,可构成诽谤罪。如果行为人明知是捏造的损害他人名誉的事实,在信息网络上散布这种行为,且主观上故意,客观上造成实际损害,情节恶劣,也可被定罪处罚。

诽谤罪的定义和情节严重的界定

根据《刑法》第246条,诽谤罪是指故意捏造并散布虚构的事实,足以贬损他人人格,破坏他人名誉,情节严重的行为。所谓情节严重主要包括多次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捏造事实造成他人人格、名誉严重损害、捏造事实诽谤他人造成恶劣影响、以及诽谤他人致其精神失常或导致被害人自杀等情况。

网络暴力的定义

缺乏统一界定

目前,学术界尚未对网络暴力有统一的界定。一种观点认为,网络暴力是指网民在网络上展现的暴力行为,是社会暴力在网络上的延伸。另一种观点认为,网络暴力是指在狂热、非理性的情绪支配下,网民对未经证实或已经证实的网络事件发表的言论。这些言论超越了正常的理性范围,也超越了道德和法律的界限,不仅在虚拟空间上对当事人进行道德审判和批判,而且对当事人的现实生活产生直接的影响。网络暴力往往是匿名的、群体性的攻击行为,虽然攻击者的身份是虚拟的,但对当事人造成的伤害是真实存在的。

延伸阅读
  • 常年法律顾问

    公司治理、拟审合同、合同规划

    商务谈判、纠纷处理、财税筹划

  • 专项法律顾问

    并购重组、IPO、三板挂牌

    信托、发债、投资融资、股权激励

  • 网络对传统隐私权的冲击及新的侵权形式

    信息网络技术对个人隐私权的威胁以及网络空间中隐私侵权的情形。网络隐私权涉及个人在网络上的行为和信息,具有客体扩大化和数据化的新特点。非法收集利用个人数据、非法干涉监视私人活动、网络黑客的破坏活动以及擅自泄露他人隐私等行为严重侵犯了个人隐私权。

  • 网络传播信息的法律责任

    网络传播信息的法律责任问题。网络服务提供者和直接侵权的网络用户承担连带责任是有法律依据的,旨在保护著作权人的权益。操作上是可行的,符合公平正义原则。虽然网络服务提供者无法阻止所有侵权行为,但可通过采取过滤和补救措施来防止损害扩大,因此承担连带责任是合

  • 网络侵害名誉权的赔偿方式

    网络侵害名誉权的赔偿方式,包括财产损害赔偿和精神损害赔偿。财产损害包括现有财产损失和可得利益丧失,如工作和法人财产损失等。精神损害则包括名誉利益毁损和精神痛苦。赔偿数额需考虑多种因素。网络名誉侵权的构成要件包括传播行为、针对特定人、传播内容具有妨誉性

  • 网络暴力立案标准怎么认定

    利用信息网络实施暴力行为,捏造事实对他人名誉权进行诽谤的,情节严重就会构成刑事犯罪,可以立案追究刑事责任。第二条 利用信息网络诽谤他人,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认定为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第一款规定的“情节严重”:

  • 网络暴力致死怎么判
  • 网络暴力有哪些侵权行为
  • 受到网络暴力应如何维权

服务热线:(工作日09:00-18:00)

183-1083-5653

咨询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