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民事诉讼法》的规定,当涉及到侵害众多消费者合法权益等对社会公共利益造成损害的行为时,可以提起公益诉讼。而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规定,当涉及到侵害众多消费者合法权益的行为时,可以提起消费公益诉讼。从文字上看,这两部法律对于提起消费民事公益诉讼的条件表述存在差异。
因此,在实践中,对于提起消费民事公益诉讼是否需要以经营者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为前提,存在不同的看法。为了严格按照立法本意进行操作,《消费民事公益诉讼司法解释》在起草过程中特别征求了立法机关的意见。最终形成的共识是,公益诉讼是为了保护社会公共利益而提起的诉讼,旨在维护健康有序的社会秩序,最终促进全社会的和谐发展。根据公益诉讼制度的安排,社会公共利益受损应当是提起公益诉讼的必要条件。
在消费领域,社会公共利益通常是指人数众多且不特定的消费者的共同利益,并且具有社会公共利益属性。如果经营者只是损害了众多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但这种损害仅体现在个体消费者上,并不一定侵害社会公共利益,这种情况下可以通过提起私益诉讼来获得救济。然而,如果经营者不仅侵害了众多消费者的合法权益,还同时侵害了不特定消费者的合法权益,那么此时的损害不仅仅是个体私利的损害,往往也涉及对社会公共利益的侵害。在这种情况下,可以通过提起消费民事公益诉讼来获得救济。
公司董事的忠实义务与诚信义务。忠实义务要求董事以公司利益为最高行为准则,不得追求个人或他人利益;诚信义务则是基于诚实信用原则,要求董事在履行职责时平衡公司利益、当事人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虽然两者有重合之处,但也存在一些区别。董事在行动时需遵守这两项义
海洋环境公益诉讼的困境和应对之策。随着海洋污染事故的频发,维护国家和社会的公共利益面临挑战。当前,由于缺乏直接的诉讼主体和对公益损害认识不足等问题,海洋环境公益诉讼鲜有人问津。通过提出塔斯曼海轮海洋溢油生态索赔案等案例,文章指出了当前海洋环境公益诉讼
应当采用书面合同而未采取时可能产生的法律后果。根据相关法律规定,这类合同除特殊规定外通常被视为无效。合同无效后需返还财产或进行补偿。同时,文章还列举了合同无效的具体情形,包括欺诈胁迫、恶意串通、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损害社会公共利益和违反法律行政法
一起委托合同纠纷案件。原告委托被告通过非法手段购买公交客运路线,支付10万元现金后,因交易未成功要求被告退还剩余的5万元。法院认为原告委托的民事行为违法,损害了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秩序,判决驳回原告的诉讼请求。被告占有的5万元应视为非法所得,依法追缴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