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手心律师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法律顾问 > 诉讼指南 > 诉讼流程 > 刑事诉讼开庭后能否加民事赔偿

刑事诉讼开庭后能否加民事赔偿

时间:2025-01-04 浏览:18次 来源:由手心律师网整理
179338
依据我国相关法律的规定,刑事诉讼是对犯罪嫌疑人追究刑事责任而提起的诉讼,人民法院对刑事案件立案后,会在一定的期限内作出宣判,那么刑事诉讼开庭后能不能加民事赔偿?下面由手心律师网小编为读者进行解答,希望以下的知识对读者有所帮助。

刑事诉讼开庭后是否可以提起民事赔偿

依据我国相关法律的规定,在刑事诉讼中可以提起附带民事诉讼,但不得提起附加民事赔偿。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一百零一条规定,如果被告人的犯罪行为导致被害人遭受物质损失,在刑事诉讼过程中,被害人有权提起附带民事诉讼。如果被害人已经死亡或失去行为能力,其法定代理人或近亲属也有权提起附带民事诉讼。此外,当国家财产或集体财产遭受损失时,人民检察院在提起公诉时也可以提起附带民事诉讼。

附带民事诉讼应当与刑事案件一并审理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一百零四条的规定,附带民事诉讼应当与刑事案件一并审理。只有为了防止刑事案件审判过程过长,才可以在刑事案件审判后,由同一审判组织继续审理附带民事诉讼。

附带民事诉讼的适用范围

1. 公民因犯罪行为遭受物质损失

任何公民在刑事诉讼过程中,如果因被告人的犯罪行为遭受物质损失,都有权提起附带民事诉讼。这是附带民事诉讼中最常见的原告人。

2. 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团体等因犯罪行为遭受物质损失

对于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团体等因犯罪行为遭受物质损失的情况,学术界存在不同观点。一般认为,刑事诉讼法第77条中规定的“被害人”应包括自然人和单位,因为二者都是可能受到犯罪侵害的权利主体。在以侵害人身权利为对象的犯罪中,如故意伤害罪、故意杀人罪,被害人通常只能是自然人。但在盗窃、贪污、抢劫、故意放火等犯罪活动中,被害人显然应包括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团体等。

3. 无行为能力或限制行为能力人的法定代理人

当被害人是未成年人、精神病患者或其他无行为能力人或限制行为能力人时,他们的法定代理人可以代为提起附带民事诉讼。

4. 被害人的近亲属

当被害人死亡时,其近亲属可以提起附带民事诉讼。近亲属指与死者有血缘关系或婚姻关系的亲属,通常享有继承被害人财产的权利。被害人因被告人的犯罪行为遭受经济损失而应获得的赔偿,应视为被害人遗产的一部分。因此,由被害人的近亲属提起附带民事诉讼是有事实依据的。

5. 国家财产和集体财产的损失

如果是国家财产或集体财产遭受损失,人民检察院在提起公诉时可以提起附带民事诉讼。在这种情况下,人民检察院作为国家利益的维护者,有责任提起附带民事诉讼。当检察机关一并提起附带民事诉讼时,既是公诉机关,又是附带民事原告人,享有附带民事原告人的诉讼权利。需要强调的是,作为附带民事原告人,检察机关无权与被告人就经济赔偿通过调解达成协议或自行和解。

延伸阅读
  • 常年法律顾问

    公司治理、拟审合同、合同规划

    商务谈判、纠纷处理、财税筹划

  • 专项法律顾问

    并购重组、IPO、三板挂牌

    信托、发债、投资融资、股权激励

  • 行政诉讼起诉期限的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中关于行政诉讼起诉期限的规定。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在行政案件中享有起诉权利,起诉期限一般为知道具体行政行为之日起三个月内。因不可抗力或特殊情况可申请延长期限,最终由法院决定。同时,提起行政诉讼需满足一定条件,如原告认为具体

  • 律师在刑事辩护中的职责和作用

    律师在刑事辩护中的职责和作用。律师通过会见嫌疑人、取证、查阅案件材料等方式为当事人提供法律帮助和支持。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规定,辩护人的责任是根据事实和法律提出无罪、罪轻等意见,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律师在侦查期间可提法律帮助,并可会见

  • 非法经营罪怎么进行无罪辩护

    非法经营罪是一种常见的刑事罪行,在进行无罪辩护时,可以采取以下方法。首先,辩护人可以主张该犯罪行为是一种经营行为,如果该行为并非以营利为目的,而是为了公益或慈善目的,则应将其排除于本罪之外。其次,辩护人可以主张该行为未被国家法律、法规予以禁止或限制,

  • 刑事案件赔偿了还会判刑吗

    刑事案件赔偿并不意味着免于刑罚,赔偿只是为了促进双方当事人和解。如果当事人达成和解协议并获得谅解,检察院可以建议法院对被告人从宽处罚。除非犯罪情节非常轻微,否则刑事责任是无法免除的,检察院可以决定不起诉。根据《刑事诉讼法》第二百九十条,公安机关对于达

  • 民事诉讼时效是三年吗
  • 刑事诉讼法辩护的规定有什么呢
  • 刑事辩护的辩护权是什么

服务热线:(工作日09:00-18:00)

183-1083-5653

咨询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