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代购商标明代购、标明商品价格、有现成货源、赚取差价,这种代购行为在本质上是商品买卖关系。如果代购商收取代理费的报酬,而不是货款扣除成本的差价,产品详情提示该产品购于海外,不能提供中文标签,那么消费者和代购商家视为委托合同关系。
然而,如果代购商对所有产品的页面介绍均注明“代购”,买方对于购买商品系域外制造并转入国内销售亦有清晰的认知,包括商品的品种、类型、价格、包装等事项,不存在“被误导消费”的情形,且该合同应为代购合同而非买卖合同,系代购方按照被代购方的指示代购了产品,那么代购方不负赔偿责任。
一般情况下,代购纠纷是不会立案的,因为我国对于代购纠纷的法律规定不明确,缺乏监管。
根据新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44条规定:“消费者通过网络交易平台购买商品或者接受服务,其合法权益受到损害的,可以向销售者或者服务者要求赔偿。网络交易平台提供者不能提供销售者或者服务者的真实名称、地址和有效联系方式的,消费者也可以向网络交易平台提供者要求赔偿。”这意味着,如果消费者通过微信认证的公众账号购买商品,可以依据新《消法》第44条要求微信平台提供销售者的真实信息。否则,消费者可以要求微信平台赔偿损失。然而,如果是通过私人微信账号进行的交易,则只能被视为双方个人达成的交易。虽然无法适用新《消法》第44条维权,但根据新《消法》第40条的规定,消费者仍可以直接向销售者要求赔偿。
石某因购买的啤酒瓶爆炸受伤后向商品批发店和生产厂家索赔的案件。根据法律规定,生产厂家和商品批发店都应承担赔偿责任。人民法院判决商品批发店赔偿石某相关费用,并承担诉讼费用。文章还从法理角度分析了产品责任,并强调了保证和提高产品质量的重要性。
产品缺陷导致的法律责任,包括欺诈行为的赔偿原则和产品缺陷造成严重损害的赔偿原则。欺诈行为的经营者需按消费者要求增加赔偿,产品缺陷导致死亡或健康严重损害时,受害人可要求惩罚性赔偿。同时,文章还介绍了消费者损害赔偿的三个原则:对等赔偿原则、惩罚性赔偿原则
消费者权益保护中的民事责任问题。在购买、使用商品或接受服务过程中,消费者的人身权和财产权可能受到侵害,包括生命健康权、姓名权等。消费者有权要求赔偿,商品的生产者、销售者和服务者应承担赔偿责任。此外,消费者可以要求多种民事责任承担方式,如修理、恢复名誉
消费者购买的笔记本实际为上网本时,是否可要求商家赔偿的问题。律师解答指出,商家未构成欺诈行为,因此消费者不可以要求加倍赔偿。该案例中的电脑虽被误称为普通笔记本,但综合考虑配置、价格等因素后,消费者并未因此受到欺诈。如对此不满,建议消费者与商家协商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