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知识产权领域,非法经营数额是指行为人生产、制造、加工、拣选或者经销的全部违法商品的价值。根据相关规定,我们可以对非法经营数额进行以下界定:
已销售的违法商品的价值应按照实际销售价格计算。
尚未销售的违法商品的价值应按照标价或者已查清的违法商品的实际销售平均价格计算。
服务商标侵权的非法经营额是指侵权人在侵权期间因侵权行为所产生的经营额。
如果行为人仅有广告行为而没有开展商品经营或提供服务,那么非法经营额将以广告费用计算。如果仅有侵权商品票据或提供服务行为的票据,但没有发现相应产品或已履行服务的证据,那么非法经营额将以票据数额计算。
对于侵犯他人注册商标专用权的案件,如果侵权商品没有标价或无法查清其实际销售价格,那么非法经营额将无法计算。
此外,如果侵权人在行政处理机关立案之日起两年内多次实施侵权行为而未经行政处理,那么非法经营额将累计计算。
根据《关于办理侵犯知识产权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的规定,以营利为目的,实施侵犯著作权行为的,如果违法所得数额在三万元以上,属于“违法所得数额较大”。
另外,非法经营数额在五万元以上或未经著作权人许可,复制发行其文字作品、音乐、电影、电视、录像作品、计算机软件及其他作品,复制品数量合计在一千张(份)以上等情况下,属于“有其他严重情节”。对于这种情况,应当以侵犯著作权罪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
没收财产刑的意义及其在审判实践中的应用问题。虽然该刑罚对于惩罚和教育犯罪分子具有重要意义,但在实际适用中存在一些问题,如适用比例和范围过小、不当适用和单一适用等。为正确适用没收财产刑罚,审判人员应树立“主刑”和“附加刑”并重的观念,并划清与追缴赃款赃
危害国家安全罪以及经济犯罪等可能适用的没收财产刑的情况。危害国家安全罪可并处没收财产刑以体现其严重性。对于经济犯罪及贪利性犯罪,没收财产刑可惩罚贪财图利的犯罪并剥夺其继续犯罪的物质条件。
根据《知识产权犯罪解释》和《追诉标准》,假冒注册商标罪的认定有多种情形:非法经营数额超过五万元或违法所得数额超过三万元;假冒注册商标超过两种以上,并且非法经营数额超过三万元或违法所得数额超过二万元;具有其他严重情节,如非法经营数额超过二十五万元或违法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研究室关于非法经营罪中“违法所得”认定问题的研究意见》,非法经营罪中的“违法所得”,应是指获利数额,即以行为人违法生产、销售商品或者提供服务所获得的全部收入,扣除其直接用于经营活动的合理支出部分后剩余的数额。个体工商户未经登记擅自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