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民法院判决生效后规定的时间内,当事人未履行法院判决的给付义务,另一方当事人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
1. 犯罪主体: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拒不执行判决、裁定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拒不执行裁判罪的犯罪主体包括以下三种情况:
2. 犯罪客体:
本罪侵害的客体是国家审判机关裁判和执行的权威。人民法院是独立行使审判权的机关,其作出的裁判一经生效即具有强制力。所有单位和个人都必须执行。被执行人的拒不执行行为直接损害了人民法院裁判和执行的严肃性,严重影响了法院的裁判权威和执行权威。同时,间接损害了诉讼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和国家利益。
3. 主观方面:
犯罪行为表现为行为人明知人民法院判决、裁定已经生效且必须执行,但在有能力执行的情况下故意拒不执行。行为人通过拒不执行的犯罪行为,希望使人民法院的生效判决、裁定无法得到执行,以满足自己或单位的非法利益。
4. 客观方面:
犯罪行为表现为有能力执行而拒不执行,并且情节严重。"有能力执行"是指根据查实的证据证明,被执行人具有可供执行的财产或具备实施特定行为义务的能力。
将孤儿送到福利院是否构成遗弃罪的问题。根据我国刑法规定,只有负有扶养义务的情况下拒绝扶养才可能构成遗弃罪。文章还讨论了遗弃罪的犯罪未遂认定问题,包括如何判断着手实施犯罪行为以及如何区分犯罪未得逞与犯罪中止等。
虚假证词在刑事诉讼中的影响及构成犯罪的情况。在民事诉讼中,虚假证据若情节严重可能触犯刑法第307条。关于虚假诉讼罪,若以捏造的事实提起民事诉讼、妨害司法秩序或侵害他人合法权益,可构成此罪,并受到相应处罚。虚假诉讼行为包括凭空捏造不存在的民事法律关系和
拒不执行判决的后果。当个人有能力履行法院判决却故意拒绝履行,或转移隐匿财产导致判决无法执行时,会犯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可能面临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罚金等法律制裁。
修武县人民法院审理的一起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案件,被告人尹某某被指控犯拒不执行判决罪。经过审理,法院认定被告人有能力执行判决而拒不执行,情节严重,判决其有期徒刑二年。被告人有上诉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