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客体要件
本罪的客体是社会风尚和公共秩序。行为对象是尸体,即自然人死亡后遗留的躯体。尚未死亡的被害人的身体不属于尸体的范畴。无生命的尸体如已蜕化分离的,则称为遗骨或遗发,而非尸体。尸体的定义除了整具遗体外,还可以包括已经成形的死胎、尸体的部分及成为其内容的物品。遗骨指根据传统祭祖、纪念风俗应保留或应当存留的死者骨骸。一些国家将骨灰包括在遗骨的范围内,而其他国家还将遗发、殓物等纳入本罪的行为对象。(二)客观要件
本罪的客观表现为盗窃、侮辱、故意毁坏尸体、尸骨、骨灰的行为。盗窃尸体是指行为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秘密窃取尸体的行为。行为人通过让尸体处于自己的实际控制下,使他人丧失对尸体的占有权。盗窃尸体的行为必须是秘密的,即行为人主观上认识是秘密的,至于客观上是否为他人所知,不影响秘密窃取的性质。这种秘密性主要是针对死者的亲属或尸体管理人等相关人员,而不包括其他人。例如,行为人采取为死者亲属或医院停尸间的负责人或公墓的看管人所不知晓的方法秘密地将尸体转运出尸体合法占有人控制的范围,即使其他人看见了,仍然构成盗窃尸体的行为。需要注意的是,如果尸体原本就在行为人的控制下,如杀人后直接转移、隐藏或掩埋尸体,不属于本罪的行为。
在实践中,如果行为人利用对尸体管理的便利为他人提供条件,帮助他人窃取尸体,则构成盗窃尸体罪的共犯。例如,医院停尸间的负责人或公墓管理人员利用自己的职务便利,为他人提供方便,使尸体被顺利偷运走,那么该负责人或管理人员也构成盗窃尸体罪的共犯。
侮辱尸体是指直接对尸体施加凌辱等各种行为方式,不一定要公然进行,可以是暴力行为,也可以是非暴力行为。具体而言,包括毁损、猥亵、刺激遗属感情的处理或不法处理尸体、采用悖逆传统葬俗或宗教葬习的方法来掩埋或处理尸体以及其他形式的侮辱尸体的行为。
(三)主体要件
本罪的主体是一般主体,即年满16周岁且具备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四)主观要件
本罪的主观方面表现为故意。过失盗窃、侮辱尸体的行为不构成犯罪。本罪属于选择性罪名,只要存在盗窃或侮辱尸体的行为之一,即可构成本罪。如果在盗窃尸体之后对尸体进行侮辱,仍然只需按一罪处罚,不需要数罪并罚。但如果杀人后为了毁灭罪证或掩盖罪行而毁坏或抛弃尸体,应以杀人罪从重处罚;如果杀人后故意侮辱尸体,损害死者的尊严或生者的感情,应当数罪并罚。
数罪并罚原则的三种形式,包括吸收原则、并科原则和限制加重原则。吸收原则以轻刑被重刑吸收为原则,但存在重罪轻罚的缺陷;并科原则虽然公平但可能导致刑罚过于严厉,执行困难;限制加重原则在坚持有罪必罚和罪刑相适应原则的基础上采取灵活处罚方式,但仍存在局限性,
受贿罪牵连犯是否实行数罪并罚的问题。牵连犯涉及行为人在收受财物的同时,为请托人谋取不正当利益,触犯了其他罪名。受贿罪则指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之便索取或收受财物,为他人谋取利益,侵犯了职务行为的廉洁性和公私财物所有权。对于牵连犯的不同情形,应区分处理,
可能判处五年以上但不满十年有期徒刑的追诉期为十年。数罪并罚情况下的刑期执行规则包括判决宣告前、判决宣告后刑罚执行完毕前的不同情形。在看守所期间,犯罪嫌疑人是不被允许打电话的。律师在涉及国家秘密的案件中,会见在押犯需要经过侦查机关的批准,其他情况下有权
将孤儿送到福利院是否构成遗弃罪的问题。根据我国刑法规定,只有负有扶养义务的情况下拒绝扶养才可能构成遗弃罪。文章还讨论了遗弃罪的犯罪未遂认定问题,包括如何判断着手实施犯罪行为以及如何区分犯罪未得逞与犯罪中止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