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累犯的构成要件涉及到前后两个犯罪行为。对于“不满十八周岁的人犯罪”来说,是指第一次犯罪时未满十八周岁还是指两次犯罪时都未满十八周岁呢?如果前后两次犯罪时都未满十八周岁,那么行为人当然不构成累犯。但是,如果第一次犯罪时未满十八周岁,而在刑罚执行完毕或者赦免之后的五年内再次犯罪时已满十八周岁,这种情况是否构成累犯呢?
从实践中分析,未成年人在第一次犯故意犯罪后被判处有期徒刑,并在刑罚执行完毕后立即又犯应当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的故意犯罪行为,与相隔时间稍长后年满十八周岁后再次犯应当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的故意犯罪行为相比,无论是主观恶性还是人身危险性,前者丝毫不比后者低。如果前者不构成累犯,而后者因为犯罪时已满十八周岁而可以构成累犯,似乎不尽公平,也不符合法理。
从语义上分析,一般累犯的构成要求前后两个罪都是故意犯罪,且都应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此外,前后两个罪都应年满十八周岁才能构成累犯。因为根据刑法第六十五条第一款的规定,“过失犯罪和不满十八周岁的人犯罪除外。”既然前后两个罪中只要有一个是过失犯罪,就不构成累犯,那么根据统一性解释原理,只要前后两个罪中有一个是未成年人犯罪,就不能构成一般累犯。更重要的是,《刑法修正案(八)》对未成年人犯罪的修改目的是采取“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贯彻“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因此,从有利于未成年人的角度来看,将未成年人犯罪不构成累犯理解为只要有一个属于未成年人犯罪即可,更能体现对未成年人的保护和宽容政策。
对于未成年人犯罪的累犯问题,如果“前罪”是未成年人犯罪,只要刑罚执行的主要部分是在行为人成年后完成的,也不妨碍累犯的成立。当然,如果行为人刑罚执行的主体部分是在行为人未成年阶段完成的,那么这种受刑经历就不应当作为累犯的前提。因为在接受刑罚之际,行为人的人格尚未完全形成和稳定。
如果在未成年期间被执行刑罚,由于受刑人的人格尚未完全形成,对刑罚的体验不足以作为判断刑罚迟钝型人格存在与否的依据。累犯要求刑罚必须执行完毕,是因为只有在刑罚效果完全发挥之后,才能得出行为人是否具有刑罚迟钝型人格的结论。而“后罪”之所以必须是故意犯罪,是因为只有故意犯罪才能让行为人将刑罚的体验与犯罪意图进行对比,只有存在这种对比的机会,才能考察受刑经历在“后罪”发生时的作用。
贩卖毒品罪的法律规定和量刑标准,根据《刑法》相关规定,无论数量多少,走私、贩卖、运输、制造毒品都构成犯罪行为。量刑标准根据情节严重程度分为严重、较重和一般三种情况,并对单位犯罪和未成年人犯罪有特别规定。多次贩卖毒品将累计计算处罚。
附条件不起诉的定义及其在检察机关审查起诉未成年人犯罪时的应用。附条件不起诉决定书包括被起诉人的基本情况、案由和案件来源、案件事实、不起诉的依据和理由以及告知事项。同时列举了可以免除刑罚的九种情况,包括境外犯罪、聋哑人或盲人犯罪、正当防卫超过必要限度等
未成年人犯罪的处罚原则和程序。包括从宽处理、不适用死刑、教育感化挽救、分案处理、保障诉讼权利、全面调查以及迅速简约等原则。这些原则旨在保护未成年人的权益,实现教育和改造的目的,促进其健康成长。
《刑法》关于刑罚执行完毕五年后是否构成累犯的规定。一般来说,五年后不构成累犯,但特定犯罪无论何时再次实施都会构成累犯。文章还介绍了累犯与再犯的区别,包括前罪与后罪的性质、刑罚要求以及时间限制等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