违法行为立功表现是我国刑事法律术语中的一个概念,指犯罪分子表现出确实有悔改之意,并因此受到政府奖励的行为。根据我国《刑法》第63条和第71条的规定,立功表现是犯罪分子自首后可以减轻或者免除处罚的法定条件之一,也是服刑罪犯获得减刑的法定条件之一。此外,《监狱、劳改队管教工作细则》第133条也规定,立功表现是劳改机关对罪犯予以行政性奖励的依据之一。
根据我国司法实践以及1991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办理减刑、假释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和其他相关法律规定,确有立功表现是指服刑罪犯满足以下条件之一:
满足以上条件之一的服刑罪犯可以获得减刑。此外,被评为省级劳改积极分子的罪犯也可以视为具有立功表现。
刑法典中的立功分为一般立功和重大立功两种形式。一般立功包括检举、揭发他人犯罪行为等,重大立功则包括检举重大犯罪行为、阻止重大犯罪活动等。立功的实质条件由司法解释认定,要求犯罪分子本人的行为。同时,《关于办理职务犯罪案件认定自首、立功等量刑情节的意见》
行政处罚的教育功能。行政处罚不仅是法律制裁的一种形式,还具有教育的作用。通过制裁行政违法行为,达到教育公民自觉遵守法律的目的。同时强调,行政处罚不是目的,而是手段,应与教育相结合。对于不同年龄段和情况的违法行为人,应采取不同的处罚方式以达到教育的效果
关于立功认定的司法解释和立功条件的细节问题。通过解释办理职务犯罪案件中对于立功认定条件和要求的《意见》,深入解释了立功的条件、认定程序和要求,以及立功情节的处理方式。同时,明确了立功认定的限制和重大立功的认定标准,以及不能被认定为立功的情况。
贪污受贿罪的减刑条件和限度。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规定,贪污受贿罪犯若在执行刑罚期间表现良好,如遵守监规、接受教育改造、有悔改表现或立功表现等,可获得减刑机会。特别是那些能够阻止他人重大犯罪活动、检举监狱内外重大犯罪、有发明创造或技术革新、舍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