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刑法》第八十七条 犯罪经过下列期限不再追诉:
1、法定最高刑为不满五年有期徒刑的,经过五年;
2、法定最高刑为五年以上不满十年有期徒刑的,经过十年;
3、法定最高刑为十年以上有期徒刑的,经过十五年;
4、法定最高刑为无期徒刑、死刑的,经过二十年。如果二十年以后认为必须追诉的,须报请最高人民检察院核准。
“追诉时效”,是指依照法律规定对犯罪分子追究刑事责任的有效期限。在法定的追诉期限内,司法机关有权依法追究犯罪分子的刑事责任;超过法定追诉时限,不应再追究犯罪分子的刑事责任,已经追究的,应当撤销案件或者不起诉或者终止审理。
1、一般犯罪的计算
这里所说的一般犯罪,是指没有连续与继续状态的犯罪。这种犯罪的“追诉期限从犯罪之日起计算”(第89条第1款前段)。“犯罪之日”应是犯罪成立之日,即行为符合犯罪构成之日。由于刑法对各种犯罪规定的构成要件不同,因而认定犯罪成立的标准也就不同。对不以危害结果为要件的犯罪而言,实施行为之日即是犯罪之日;对以危害结果为要件的犯罪而言,危害结果发生之日,才是犯罪之日。
2、连续犯罪的计算
“犯罪行为有连续或者继续状态的,从犯罪行为终了之日起计算”。犯罪行为有连续状态的,属于连续犯;犯罪行为有继续状态的,属于继续犯或持续犯。对于惯犯的追诉期限的计算,刑法没有明文规定,但从刑法规定的精神以及惯犯与连续犯的关系来看。对于惯犯的追诉期限,也应从最后一次犯罪之日起计算。
七年前案件是否可以翻案的问题。根据我国的法律规定,是否可翻案取决于是否超过追诉时效。若案件已立案或符合特定情形,则不受追诉时效限制。此外,《刑法》和《刑事诉讼法》也提供了具体的规定和条件。
依法不追究刑事责任的原则及其适用范围。该原则旨在确保国家统一正确地行使追诉权,避免无谓的刑事追诉和判罪。适用于六种情况,包括情节轻微、追诉时效期限已过、特赦令免除刑罚、未告诉或撤回告诉、犯罪嫌疑人死亡及其他法律规定免予追究的情形。处理原则包括不立案和
犯罪行为的免除处罚条件,包括情节不构成犯罪、犯罪已过追诉时效期限、特赦令免除刑罚、告诉才处理的犯罪没有告诉或撤回告诉、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死亡以及其他法律规定免予追究刑事责任的情况。对于不构成犯罪或符合免除处罚条件的行为,不追究刑事责任。
未成年人遭遇性侵的追诉时效问题。专家指出,发现的性侵案件仅是冰山一角,很多孩子不了解性侵或受到恐吓而不愿告诉家长。理论上犯罪行为应终身追究,但实际上存在很多困难,如证据灭失和社会秩序混乱。我国法律涉及刑事追诉时效和民事求偿时效,具体时效根据法定最高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