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有关部门举报。遇到隐私侵犯情况,及时拿起法律切保护好自己的个人隐私信息。
如果情节严重,还可以向公安部门报案,要求当事人对自己个人泄露的隐私信息进行赔偿。个人隐私信息泄露很可能让犯罪分子利用,并进行诈骗,严重影响个人的生活状况。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侵犯公民个人信息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第九条网络服务提供者拒不履行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信息网络安全管理义务,经监管部门责令采取改正措施而拒不改正,致使用户的公民个人信息泄露,造成严重后果的,应当依照刑法第二百八十六条之一的规定,以拒不履行信息网络安全管理义务罪定罪处罚。
最高法公布的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犯罪典型案例中,有一起为五人通过微信朋友圈,发布出售个人户籍、车辆档案、手机定位、个人征信、旅馆住宿等各类公民个人信息的广告,寻找客户并获利,最终被判刑。
实践中对于“公民个人信息”的范围尚存争议,这次发布的司法解释予以明确规定:刑法相关规定中的“公民个人信息”,是指以电子或者其他方式记录的能够单独或者与其他信息结合识别特定自然人身份或者反映特定自然人活动情况的各种信息,包括姓名、身份证件号码、通信通讯联系方式、住址、账号密码、财产状况、行踪轨迹等。
最高人民法院研究室主任颜茂昆表示,这样的规定是基于全面保护公民个人信息的现实需要。“对于例举以外的个人信息,当然还有很多,司法实践中要根据司法解释规定,把握‘公民个人信息’的要件特征,准确作出判断。”
刑法规定,违反国家有关规定,向他人出售或者提供公民个人信息,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对此,司法解释进一步明确规定,向特定人提供公民个人信息,以及通过信息网络或者其他途径发布公民个人信息的,应当认定为刑法规定的“提供公民个人信息”。未经被收集者同意,将合法收集的公民个人信息向他人提供的,也属于“提供公民个人信息”,但是经过处理无法识别特定个人且不能复原的除外。
《民法典》第一千零三十二条
自然人享有隐私权。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刺探、侵扰、泄露、公开等方式侵害他人的隐私权。
隐私是自然人的私人生活安宁和不愿为他人知晓的私密空间、私密活动、私密信息。
诈骗罪的构成要件,其客体是公私财物所有权,客观上表现为使用欺诈方法骗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主体为一般主体,主观上表现为直接故意,并具有非法占有公私财物的目的。诈骗行为包括虚构事实和隐瞒真相,使被害人产生错误认识并处分财产,最终导致财产损害。
公共区域私人安装摄像头的合法性及风险问题。私自在公共区域安装摄像头可能侵犯第三方权利,传播拍摄内容可能涉及侵权赔偿责任。此外,还存在泄露个人隐私和商业秘密的风险,可能触犯刑法关于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的规定,单位和个人都可能因此受到处罚。
个人隐私泄露是一个严重的问题,我们可以采取一些措施来保护个人信息。首先,如果发现网贷平台故意泄露个人隐私或将个人信息交易,可以向中国互联网金融举报信息平台举报,维护自
离婚网上不能查到,只有婚姻登记机关才有权限查,一般人不可以也不能查到,因为婚姻状况也属于个人隐私的一部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规定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刺探、侵扰、泄露、公开等方式侵害他人的隐私权。(一)以电话、短信、即时通讯工具、电子邮件、传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