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网络技术的出现为信息的收集、传播和管理等提供了得天独厚的物质条件。然而,个人隐私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威胁。计算机的记录和储存功能以及网络的发展,使得个人信息的搜集和利用变得更加容易和便捷。随着人们对网络的依赖性增加,个人隐私被窥探和窃取的可能性也大大增加。
在网络空间中,侵害个人隐私的行为可分为以下情形:
1. 非法收集、利用个人数据
通过利用网络跟踪软件非法跟踪用户的行为,搜集用户的喜好、访问网站和停留时间等信息,建立庞大的个人信息数据库,并将其用于营销或出售给其他商家,从中获取利润。
2. 非法干涉、监视私人活动
例如,个人电子邮件在传输过程中容易被他人、黑客或网络服务提供商截获和篡改,使收信人看到的内容不是真正的发信人发送的。
3. 非法侵入、窥探个人领域
网络黑客侵入他人电脑,进行浏览、下载、更改、删除、窃取等破坏活动;商家向个人电子邮箱投放垃圾邮件。
4. 擅自泄露他人隐私
例如,将他人的个人资料公开,并以其名义发布色情服务的广告。
网络隐私权是在传统隐私权基础上提出的一种新概念。由于该领域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目前尚未形成确切而统一的定义。我国学者认为,网络隐私权是指自然人在网上享有私人生活安宁和私人信息的权利,依法受到保护,不被他人非法侵犯、知悉、搜集、复制、利用和公开的一种人格权。它也包括禁止在网上泄露某些个人相关的敏感信息,如事实、图像以及诽谤的意见等。
网络隐私权与传统隐私权最大的不同在于是否与网络有关,是否发生在网络空间中。网络隐私权具有以下新特点:
1. 客体的扩大化和数据化
网络隐私权涉及的客体更加广泛,不仅包括传统的个人领域,还包括个人在网络上的行为和信息。个人数据在网络空间中得以记录、储存和利用。
信息网络技术对个人隐私权的威胁以及网络空间中隐私侵权的情形。网络隐私权涉及个人在网络上的行为和信息,具有客体扩大化和数据化的新特点。非法收集利用个人数据、非法干涉监视私人活动、网络黑客的破坏活动以及擅自泄露他人隐私等行为严重侵犯了个人隐私权。
网络传播信息的法律责任问题。网络服务提供者和直接侵权的网络用户承担连带责任是有法律依据的,旨在保护著作权人的权益。操作上是可行的,符合公平正义原则。虽然网络服务提供者无法阻止所有侵权行为,但可通过采取过滤和补救措施来防止损害扩大,因此承担连带责任是合
如何通过法律手段打击网络暴力行为。文中指出,网络用户的侵权行为需负民事法律责任,包括转发谣言和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等行为。同时,应扩大刑法对侵犯公民个人信息行为的规制范畴,并应对网络暴力事件采取措施。具体措施包括构建公共信息平台、建立完善的网络言论应急疏
如果侵犯名誉权案件涉及国家秘密、个人隐私或者法律另有规定的,可以不公开审理。行为人侵害名誉权的对象应当特定而明确,具有指向性。通过网络侵犯他人名誉权的,被侵权人可以向侵权行为发生地法院提起诉讼,如计算机等信息设备所在地法院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