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我国相关法律规定,如果利用分期付款实施犯罪行为,并且诈骗金额达到较大金额,即3000元以上,将构成诈骗罪。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诈骗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一条规定,诈骗公私财物的价值在三千元至一万元以上、三万元至十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上的范围内,分别应认定为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规定的“数额较大”、“数额巨大”、“数额特别巨大”。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高级法院和检察院可以结合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在上述规定的数额范围内,共同研究确定本地区执行的具体数额标准,并报请最高法院和最高检察院备案。
合同诈骗罪的诈骗行为可以表现为以下几种形式:
犯罪嫌疑人以虚构单位或冒用他人的名义与他人签订合同。
犯罪嫌疑人使用伪造、变造、作废的票据或其他虚假的产权证明作为担保。这里所指的票据主要指汇票、本票和支票等金融票据,其他产权证明包括土地使用权证、房屋所有权证以及能证明动产、不动产的各种有效证明文件。
犯罪嫌疑人没有实际履行能力,采取先履行小额合同或部分履行合同的方式,诱骗对方当事人继续签订和履行合同。
犯罪嫌疑人在收受对方当事人给付的货物、货款、预付款或担保财产后逃匿。
犯罪嫌疑人采用其他方法骗取对方当事人的财物。这里所说的其他方法指的是在签订、履行经济合同过程中使用的上述四种方法以外的手段,以经济合同为工具,以骗取合同约定的对方当事人应交付的货物、货款、预付款、定金以及其他财物为目的的一切手段。
诈骗罪的构成要件,其客体是公私财物所有权,客观上表现为使用欺诈方法骗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主体为一般主体,主观上表现为直接故意,并具有非法占有公私财物的目的。诈骗行为包括虚构事实和隐瞒真相,使被害人产生错误认识并处分财产,最终导致财产损害。
如果遭遇医疗欺诈的,受害人可以向卫生行政部门投诉。医疗欺诈行为中存在明显的虚构事实、隐瞒真相的欺诈行为,且诈骗金额如果达到诈骗罪的立案标准,那么就应将对医疗欺诈行为按照诈骗罪定罪处罚。按照诈骗罪的处罚起点数额为界,追究医疗欺诈的民事和刑事法律责任。本
刑法诈骗三千元至一万元以上金额就可以进行刑事立案。诈骗公私财物价值三千元至一万元以上、三万元至十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上的,应当分别认定为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规定的“数额较大”、“数额巨大”、“数额特别巨大”,数额较大是诈骗罪最低的立案标准。
多少钱达到刑事案件立案标准,不同的性质的案件,所要达到的立案金额标准也是不同的。所以说,多少金额会构成刑事案件,主要的金额数目要看具体的案件。因此,盗窃案件立案标准是盗窃公私财物价值3000元,即数额较大的标准才能立案追诉,但是不同地方也有不同的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