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根据担保法规定,担保人是指根据第三人和债权人之间的约定,在债务人不履行债务的情况下,承担履行债务或者承担责任的人。担保人可以是具有代为清偿债务能力的法人、其他组织或者公民。债权人是指主债的债权人。
担保责任可以被称为保证债务或者保证责任。
合同解除后的法律责任与合同被解除前的责任是不同的。根据合同法规定,合同解除后,尚未履行的合同部分不再需要履行,已经履行的部分可以根据履行情况和合同性质采取恢复原状等补救措施,并可以要求损害赔偿。
然而,合同解除并不影响合同当事人承担应当承担的民事责任。因此,担保人仍然需要承担对债务人应当承担的民事责任,并且继续承担担保责任。
担保人承担担保责任的范围应当以债务人承担的责任为前提,并且受限于合同约定的担保范围。如果主合同尚未开始履行就被解除,那么担保债权并没有发生,担保人可以免除担保责任。
如果主合同是因为债权人的责任而解除,债务人不需要承担民事责任,那么担保人也不需要承担担保责任。
在司法实践中,保证人申报的债权范围可能与债权人的债权范围不一致。这是因为保证人不具备代债权人申报债权的权利,保证人应当按照约定或者法定的保证责任范围来申报债权。
如果保证合同对保证责任范围有约定,保证人应当按照约定的担保债权数额来申报债权。如果保证责任范围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那么根据法定的保证范围来决定。
一起借款担保合同纠纷案件。借款人刘某未按时还款,担保人崔某也未履行担保责任,引发争议。争议焦点在于崔某的保证责任方式。评析指出,虽然借条上注明崔某为一般保证,但法律解释认为该注明不具备法律上的意义。最终根据担保法第十九条的规定,认定崔某应承担连带责任
合同履行过程中的中止履行情况及其后续处理方式。当一方没有确切证据证明对方不能履行合同时中止履行,需承担违约责任。中止履行的条件是当确切证据证明对方不能履行合同时,可以暂时中止,但应通知对方。对方提供适当担保后,中止方应恢复履行。若无确切证据而擅自中止
委托合同终止后的法律效力问题。在委托合同终止后,根据不同情况,受托人需要承担不同的义务。如果解除委托合同给对方造成损失,解除合同的一方应承担损失赔偿责任。若委托人或受托人因死亡、丧失民事行为能力或破产等原因导致合同终止,其继承人或法定代理人等需采取措
合同双方当事人在双务合同中行使后履行抗辩权的正确方式。双方互负债务,且债务的履行有先后顺序。先履行一方如不履行或履行不符合约定,后履行一方可行使抗辩权,但应确保所拒绝的履行义务与先履行一方未履行的义务保持对价性,超出范围则需承担违约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