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诉是指被害人、其法定代理人、近亲属及其诉讼代理人在法定的起诉时效期限内,直接向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提出起诉。自诉可以采用书面或口头方式进行。通常情况下,自诉以书面形式进行,即通过制作刑事自诉状并提交给法院。但如果自诉人有困难书写自诉状,可以口头告诉法院工作人员,由其记录告诉笔录,并向自诉人宣读,自诉人确认无误后需签名或盖章。
自诉状或告诉笔录应包括以下内容:
(一) 自诉人、被告人、代为告诉人的姓名、性别、年龄、民族、出生地、文化程度、职业、工作单位、住址;
(二) 被告人犯罪行为的时间、地点、手段、情节和危害后果等;
(三) 具体的诉讼请求;
(四) 致送给人民法院的名称及具体时间;
(五) 证人的姓名、住址以及其他证据的名称、来源等。如果被告人超过3人,自诉人在告诉时需提供被告人人数相应的自诉状副本。
人民法院应在收到自诉状或口头告诉后的第2日起15日内作出是否立案的决定,并书面通知自诉人或代为告诉的人。对于已经立案的自诉案件,如果经审查发现缺乏罪证,自诉人无法提供补充证据的,人民法院应劝说自诉人撤诉或裁定驳回起诉。但如果自诉人提出新的足以证明被告有罪的证据并再次起诉,人民法院应受理。
对于构成严重诽谤行为的案件,如果协商不成,自诉人可以及时搜集证据,向被告所在地的法院提起民事诉讼,要求对方承担民事侵权责任,并要求赔礼道歉,赔偿精神损失。
提起诽谤罪的刑事自诉时,当事人需要提供一份书面文书,即刑事自诉状,法院在审查之后才会决定是否立案受理。然而,并非所有的诽谤行为都构成犯罪,必须符合法律规定的条件方可构成犯罪。
自首认定中的自首认定要素和如实供述自己罪行的认定,以及提起自诉的条件。自首认定可从投案的时间、自动性、投案对象和投出对象来把握;如实供述则关注个体对自己行为的认识及未供述真实身份的情况。提起自诉需满足适格自诉人、明确的被告人和具体的诉讼请求,以及属于
刑事诉讼中委托辩护的定义与时间。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可委托律师等作为辩护人,公诉案件自移送审查起诉之日起犯罪嫌疑人有权委托,自诉案件的被告人则随时有权委托。人民法院应在受理案件后告知被告人委托辩护人的权利。同时,文章还涉及开庭审判前的工作流程。
刑事诉讼的五个阶段,包括立案、侦查、起诉、审判和执行,以及法院受理刑事案件的流程。立案是审查报案材料以确定是否存在犯罪事实;侦查是收集证据和缉获犯罪人的阶段;起诉分为公诉和自诉两种形式;审判是在控诉和辩护双方参与下审理案件;执行是根据判决裁定采取相应
自诉案件起诉的条件,包括适格的自诉人、明确的被告人和具体的诉讼请求、属于自诉案件范围、被害人有证据证明以及受诉人民法院管辖等因素。自诉案件的起诉由被害人提起,必须符合刑事诉讼法相关规定,并提供证据证明被告人犯有被指控的犯罪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