绑架罪中犯下故意杀人罪属于刑法上的竞合犯,应根据绑架罪从重处罚。
根据刑法第239条第1款的规定,犯绑架罪的,将被判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情节较轻的,将被判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如果犯绑架罪导致被绑架人死亡或被杀害,将被判处死刑,并处没收财产。如果绑架婴幼儿以勒索财物为目的,将被根据前两款的规定进行处罚。
绑架罪侵犯的客体是复杂的,包括他人的人身自由权利、健康、生命权利以及公私财产所有权利。行为人通过暴力、胁迫等手段对他人实施绑架,直接危害被害人的生命和健康。在司法实践中,行为人通常威胁被害者的安全,迫使其家属支付赎金。在绑架过程中,被害人常受虐待、重伤甚至被杀害,还有的行为人在危害被害人后勒索财物。立法者将绑架行为归类为侵犯公民人身权利和民主权利罪,强调对公民人身权利的保护。这种犯罪实际上是旧社会中广泛存在的“绑票”行为,在新中国成立后已经消失,但近年来又有所复兴并呈上升趋势,对社会造成极大危害。为了严厉打击这种犯罪行为,刑法单独规定了绑架罪。犯罪对象可以是妇女、儿童以及其他人。
客观方面表现为使用暴力、胁迫或其他方法绑架他人。暴力是指行为人直接对被害人进行捆绑、堵嘴、蒙眼、装麻袋等强制措施,或对被害人进行伤害、殴打等人身攻击手段。胁迫是指对被害人实施精神强制,或以实施暴力威胁被害人及其家属。其他方法是指除了暴力胁迫之外的手段,如使用药物、酒精使被害人昏迷等。这三种犯罪手段的共同特点是使被害人无法反抗或不敢反抗,将其非法绑架离开住所或所在地,并置于行为人的直接控制之下,使其失去行动自由。法律只要求行为人使用绑架他人的其中一种手段即可构成该罪。
犯罪主体为一般主体。关于14周岁以上但不满16周岁的人是否应对该罪负刑事责任的问题,有学者认为,由于这种犯罪的危害性特别大,只要年满14周岁且具备责任能力,均可构成该罪。我们认为,刑法第17条第2款列举的八种犯罪是指具体犯罪行为而非具体罪名。根据罪刑法定原则和刑法第17条第2款的规定,14周岁以上但不满16周岁的人,如果仅参与绑架行为而未参与杀害或伤害被绑架人,未实施刑法第17条第2款规定的故意杀人或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死亡行为,该未成年人对绑架行为不负刑事责任。但应责令其家长或监护人进行管教,并在必要时由政府进行收容教养。如果在绑架过程中实施了杀害或伤害(致人重伤或死亡)被绑架人的行为,则应根据故意杀人罪或故意伤害罪追究其刑事责任。
主观方面构成直接故意,并具有勒索财物或扣押人质的目的。以勒索财物为目的的绑架他人是指采用暴力、胁迫或麻醉等手段,强行劫持他人,并以杀害、伤害或不归还人质相要挟,命令与人质有关的亲友在一定期限内交付一定财物,以赎回人质。这里的财物应广义理解,不仅限于金钱,还包括其他财产利益。绑架他人作为人质是指出于政治目的、逃避追捕或要求司法机关释放罪犯等其他目的,劫持他人作为人质。
自首认定中的自首认定要素和如实供述自己罪行的认定,以及提起自诉的条件。自首认定可从投案的时间、自动性、投案对象和投出对象来把握;如实供述则关注个体对自己行为的认识及未供述真实身份的情况。提起自诉需满足适格自诉人、明确的被告人和具体的诉讼请求,以及属于
故意杀人罪的构成要件,包括客体、客观、主体和主观要件。文章指出故意杀人罪侵犯他人的生命权,其行为可以是积极或消极,但必须违反国家法律,不包括执行死刑和正当防卫等情况。文章还提及故意杀人罪的主体需具备法定刑事责任年龄和刑事责任能力,主观上要求行为人明知
审查起诉的概念、作用、法律依据、流程和参考案例。审查起诉是人民检察院对公安机关侦查终结的案件进行审查,决定是否提起公诉、不起诉或撤销案件的诉讼活动。审查起诉过程中,需遵循相关法律规定,如调查核实证据,确保程序合法。参考案例中的甲涉嫌故意杀人案,因存在
寻衅滋事罪的追诉期限及其中情节恶劣的认定。根据我国刑法相关规定,追诉期限由可能判处的最高刑决定。文章还详细列举了认定情节恶劣的具体情形,包括殴打他人、破坏社会秩序等,并说明了当案件中存在这些行为之一时,应被认定为情节恶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