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区分“数额较大”、“数额巨大”、“数额特别巨大”确定了集资诈骗罪的三个量刑档,其中,数额较大是入罪门槛,诈骗集资款数额较大才构成集资诈骗罪。《解释》第5条区分个人犯罪和单位犯罪对三个数额标准的具体掌握作了规定:个人集资诈骗“数额较大”“数额巨大”“数额特别巨大”的起点数额分别为10万元、30万元、100万元;单位集资诈骗“数额较大”“数额巨大”“数额特别巨大”的起点数额分别为50万元、150万元、500万元。据此,个人集资诈骗10万元以上、单位集资诈骗50万元以上就应当定罪处罚。 《解释》第5条还对集资诈骗的数额认定标准作了规定,“集资诈骗的数额以行为人实际骗取的数额计算,案发前已归还的数额应予扣除。行为人为实施集资诈骗活动而支付的广告费、中介费、手续费、回扣,或者用于行贿、赠与等费用,不予扣除。行为人为实施集资诈骗活动而支付的利息,除本金未归还可予折抵本金以外,应当计入诈骗数额。”据此,集资诈骗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的数额认定标准并不完全相同,在计算集资诈骗数额时需注意以下两点:一是诈骗数额。不同于非法吸收资金的数额,诈骗数额是指不予归还、非法占有的数额,集资诈骗犯罪当中已返还部分不应计入诈骗数额。二是利息计算。与返还本金不同,利息在非法集资犯罪当中不被认可、不予保护,支付利息本质上属于对其实际骗取资金的处分,而且,利息是否计入诈骗数额还涉及到赃款的认定、追缴以及其他集资参与人的公平受偿问题,故原则上应当计入诈骗数额。
员工侵占公司财产的法律处罚。对于侵占公司财产的行为,根据不同的情况和金额大小,会受到刑法和法律的制裁。国有和非国有公司中的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便利侵占财产,将面临有期徒刑和财产处罚。同时,《公司法》和《合伙企业法》也对此类行为做出了相关规定,涉及收受贿赂
非法集资参与人是否都会被找到的问题,指出警察叔叔只会抓那些达到逮捕标准的人,同时介绍了非法集资的罪名和报警立案的条件。文章强调,个人或单位集资诈骗金额达到一定程度就会面临法律的制裁,而非法集资行为主要涉及到四个罪名。
涉嫌非法集资罪的判决标准和相关法律规定。非法集资根据金额大小和相关情节,判刑从三年以下有期徒刑到无期徒刑不等,并可能面临罚款或没收财产。非法集资还可能被判为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或集资诈骗罪。当非法集资扰乱金融市场秩序,涉及一定金额或人数时,应依法追诉。
非法集资受害人如果不报案可能面临的后果。不报案可能导致相关资产难以追回,同时犯罪嫌疑人可能面临刑法处罚。此外,还介绍了非法集资涉及的罪名和认定标准,包括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集资诈骗罪等。最后提醒受害者要及时报案,以维护自身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