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常所说的“公款”。依据《刑法》及相关司法解释的规定,大致分为以下几类:
1、国家机关、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等所有的款项。
2、在国家机关、国有公司、企业、集体企业和人民团体管理、使用或运输中的私人资金款项等。如国有金融机构吸收的公众存款、保险金、股票资金等私人资金。此外,司法机关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114条和第117条规定扣押、冻结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财物及孳息等,在其扣押、冻结期间都应按“公款”对待,不得擅自挪用。
3、国家用于救灾、抢险、防汛、优抚、扶贫、移民、救济的七种特定款物。《刑法》第382条第二款对上述七种特定款物作了单独说明,挪用七种特定款物归个人使用的应从重处罚。
4、以犯罪主体确定的非国有公司、企业、集体资金。
5、能够认定的特殊款项。比如在破产清算阶段国有公司、企业的资金,尚未注册成立的国有公司、企业在筹建期间的资金等,上述单位虽然已经消亡或者还不存在,但不能以此否定这些资金“公款”的属性。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第三百八十四条 【挪用公款罪】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进行非法活动的,或者挪用公款数额较大、进行营利活动的,或者挪用公款数额较大、超过三个月未还的,是挪用公款罪,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节严重的,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挪用公款数额巨大不退还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
挪用用于救灾、抢险、防汛、优抚、扶贫、移民、救济款物归个人使用的,从重处罚。
贪污受贿的数罪并罚原则及其分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贪污受贿犯罪侵犯了国家廉政建设制度,被列为专门章节,作为独立的类罪。构成要件包括侵害国家廉政制度的行为,情节严重,犯罪主体包括自然人和单位,主观方面为故意构成。对贪污受贿犯罪的打击是当前反腐
挪用公款罪的对象及相关概念。公款包括公共资金款项、国有资金款项等,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包括非法活动、营利活动及其他活动,且数额较大、超过三个月未还则构成挪用公款罪。多次挪用公款应从第一次挪用时间算起,追究刑事责任时按最后未归还的金额认定。
关于挪用公款数额较大面临的刑事责任。依据司法解释,具体数额较大包括挪用公款一万元至三万元或十五万元至二十万元的情形。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进行非法活动,根据不同数额也有相应的刑事责任。各高级人民法院可根据本地实际情况确定具体执行标准并报最高法备案。对于挪
挪用公款罪的构成要件,包括客体要件、客观要件、主体要件和主观要件。该罪行侵犯的是公共财产所有权及国家财经管理制度,行为主体是国家工作人员,表现是未经批准擅自挪用公款。根据相关法律,挪用公款罪包括挪用公款用于个人目的、进行非法活动,挪用数额较大的公款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