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实践中,有些行为人在收受贿赂财物时并不知道其实际价值,后来发现后便及时退还或上交。例如,行贿人送给行为人一个果篮,实际上果篮中还藏有1万元人民币,行为人误以为只是一个果篮并收下,当发现其中的人民币后,及时将其退还或上交。对于这种情况,由于行为人在收取财物时对其实际价值并不明知,并能够及时退还或上交,可以推定其在主观上没有受贿的故意,因此不应当认定为受贿罪。
有些行为人明知对方给付的是贿赂财物及其实际价值,但基于某种主、客观原因无法当场拒绝,事后及时将款物上交。对于这种情况,行为人的行为已经表明其没有收取他人贿赂的主观故意,因此不应当构成受贿罪。
有些行为人在接受请托人给付的贿赂财物后,基于意图悔改的原因及时将款物退还或上交。虽然行为人的行为符合受贿罪的犯罪构成要件,但是其事后的退还行为表明其具有强烈的悔罪心理。根据刑事政策考虑,并结合刑法关于“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不认为是犯罪”的规定,可以不认定为受贿罪,以区别对待有悔改意愿的国家工作人员。但是,如果行为人为他人谋取利益,导致公共财产、国家和人民利益遭受重大损失,或者其行为构成滥用职权等其他犯罪,应当以其他犯罪予以定罪处罚。
有些行为人接受请托人的贿赂财物后,因自身或与其受贿有关联的人、事被查处,为掩饰犯罪而退还或上交。虽然行为人也有退还或上交行为,但其实施该行为的目的是为了掩饰犯罪,逃避罪责,因此不能认定其具有悔罪表现。其受贿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并未实质性降低,仍然应当认定其犯有受贿罪。在这种情况下,退还或上交行为并不影响受贿罪的定性,但可以作为一个量刑情节酌情考虑。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在《关于办理受贿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意见》中的规定:“国家工作人员收受请托人财物后及时退还或上交的,不是受贿。国家工作人员受贿后,因自身或与其受贿有关联的人、事被查处,为掩饰犯罪而退还或上交的,不影响认定受贿罪。”
职务犯罪与严重违纪的定义以及玩忽职守罪的具体规定。职务犯罪包括贪污、贿赂等侵犯公民权利、破坏公务活动规章规范的行为,应予以刑事处罚。玩忽职守罪具体表现为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滥用职权或玩忽职守,造成重大损失等情形。此外,文章还涉及了渎职犯罪与受贿罪数罪并罚
贪污受贿的数罪并罚原则及其分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贪污受贿犯罪侵犯了国家廉政建设制度,被列为专门章节,作为独立的类罪。构成要件包括侵害国家廉政制度的行为,情节严重,犯罪主体包括自然人和单位,主观方面为故意构成。对贪污受贿犯罪的打击是当前反腐
行贿罪和受贿罪是否构成共同犯罪的问题。虽然刑法理论上认为它们是共同犯罪,但我国《刑法》并未明确规定。行贿人和受贿人之间缺乏共同的故意和犯罪行为,而受贿罪的共同犯罪则指多名犯罪人存在共同故意和行为。
非国家工作人员受贿罪的相关法律规定,包括从轻情节的认定、犯罪构成等。犯罪主体是公司、企业等单位的非国家工作人员。犯罪主观方面表现为故意,犯罪客体是公司、企业等单位的管理制度及工作人员的职务廉洁性。客观方面表现为利用职务便利索取或收受财物。对于犯罪情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