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某携带用报纸包裹的5万元不慎丢失在公路上。陈某驾驶拖拉机从此路过,发现位于公路另一侧且已经散开的报纸里有人民币,即减速停车,准备捡拾。拖拉机靠边停下时,已超过报纸包10米左右。这时,付某驾驶一辆三轮车驶来,恰好也发现了该报纸里的钱,并立即停车捡拾。陈某从拖拉机上跳下,见此情景赶忙向付某跑来,喊道:“那是我(丢)的钱!”付回答说:“你(丢)的钱我给你拾呢!”对话间,陈已跑到付跟前,一把从付手中将其拾起来的钱全部夺走,随即弃车离开现场。此情形引起了附近目睹的姜某的猜疑,遂向公安部门报案,陈某由此案发。
根据本案案情,对被告人陈某的行为是否构成犯罪及如何定性主要存在四种不同的观点:
失主尚未追讨,陈某主观上是否具有非法占有他人财物目的尚不明确。
陈某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将管理人付某手中5万元钱抢走,符合抢夺罪的构成要件。
陈某虚构自己是失主的事实,使付某自愿将财物交给自己构成诈骗罪。
陈某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将他人遗失物非法占为己有,数额较大,拒不交出,符合侵占罪的法律特征。
本文认为,陈某的行为构成侵占罪。
侵占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将为他人保管的财物或者他人的遗忘物、埋藏物占为己有,数额较大且拒不交还的行为。
本案中,刘某携带用报纸包裹的5万元不慎丢失在公路上,陈某的行为就是将他人的遗忘物(遗失物)非法占为己有、拒不交出的行为。陈某得到钱后未表现为“拒不交还”,这是欠妥的,由“陈跑到付跟前,一把从付手中将其拾起来的钱全部夺走,随即弃车离开现场”来看,其主观上非法占有他人财物拒不交还的目的已暴露无遗。周*舜、李*东关于“该5万元属于遗失物而非遗忘物”的观点也是不妥的,笔者认为,在刑法上不应区分遗忘物与遗失物,对遗忘物不能完全做字面意思的理解,刑法上的遗忘物概念应包括遗失物;事实上,区别遗忘物与遗失物是相当困难甚至是不可能的,即使可以明确区分,从实质上说,对侵占遗失物数额较大的行为也有用刑法进行规制的必要。
从陈某的行为来看,一是欺骗了付某,二是非法占有了刘某丢失的钱,但前一个行为由于付某不认定自己是管理人而不起决定作用,后一个行为才是决定本案性质的关键。陈某不仅具有非法占有他人财物的故意(跑到付跟前,一把从付手中将其拾起来的钱全部夺走,随即弃车离开现场),客观上也实施了非法占有他人财物的行为(将刘某不慎丢失在公路上的5万元钱非法占为己有、拒不交出),其行为已严重侵犯了公民私人所有的财产权,而且已达到“数额较大”的标准,具有明显的社会危害性。因此,本案中陈某的行为应以侵占罪论处。
贪污受贿犯罪中的死刑缓刑是否可以减刑的问题。根据我国法律规定,贪污受贿犯罪情节特别严重、社会影响恶劣的,判处死缓后可减为无期徒刑,但终身监禁,不得减刑、假释。犯罪主体必须是国家工作人员,涉及公共财物,主要特征是利用职务便利非法占有公共财物。
诈骗罪与职务侵占罪的区别。两者都是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的侵犯财产所有权的行为,但存在明显差异。职务侵占罪的主体是特殊主体,犯罪对象是本单位财物;而诈骗罪的主体是一般主体,犯罪对象是他人的财物。此外,两者的犯罪行为和法律规定也有所不同。
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收受财物后退还或上交的法律规定。根据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释,如果工作人员能及时退还或上交财物,将不被视为受贿行为。同时,该政策强调宽严相济的刑事处理原则,准确区分罪与非罪、此罪与彼罪的界限,对于自首、立功等情节明显的犯罪分子,依法从轻
中国关于封闭空间遗失物归属的法律判定。依据中国《民法通则》,遗失物采取不取得所有权主义,失主可通过程序追回。法律明确规定了拾得人的权利和义务,包括归还遗失物和获得报酬的权利。历史立法采取奖惩并重的方式处理遗失物问题。现行民事立法尚未明确规定支付报酬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