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杀免责条款的立法宗旨之一在于防止道德风险的发生,遏止被保险人通过保险图谋保险金而蓄意自杀。因此,保险法中的“自杀”应指故意自杀,即行为人主观上必须有结束自己生命的意愿,客观上必须实施了足以使自己死亡的行为。若当事人仅实施了足以使自己丧失生命的行为,但没有自杀的企图,也不能认定为自杀。人身保险承保各种人身风险,包括人的死亡风险。自杀虽是人的死亡事件,但其发生不同于疾病和意外伤害,不具有偶然性,是可以人为抑制的行为,因此一般在以死亡为给付保险金条件的人身保险合同中,将其列为除外责任,属于“不可保危险”。那么自杀是否应当截然地被排除在承保责任之外呢?目前,世界各国保险立法和判例有三种做法:
自杀条款主要表现在《保险法》中的第66条。根据该条款,在以死亡为给付保险金条件的合同中,被保险人自杀的情况下,除本条第二款规定的情形外,保险人不承担给付保险金的责任。然而,对于已支付的保险费,保险人应按照保险单退还其现金价值。同时,在合同成立满二年后,如果被保险人自杀,保险人可以按照合同给付保险金。
我国保险法中有许多关于被保险人死亡的条款。新保险法修订草案对这些条款进行了修改。例如,旧法第64条规定了保险人在被保险人死亡后的义务,而新法第65条对其进行了修改。新法增加了一项重要内容,即当受益人与被保险人在同一事件中死亡,且无法确定死亡先后顺序时,指定受益人死亡在先,被保险人死亡在后。
此外,旧法第65条还规定了投保人、受益人故意造成被保险人死亡、伤残或疾病的情况下,保险人不承担给付保险金的责任。对于已交足二年以上保险费的投保人,保险人应按照合同约定向其他享有权利的受益人退还保险单的现金价值。而受益人故意造成被保险人死亡、伤残或疾病,或故意杀害被保险人未遂的情况下,保险人承担给付保险金的责任,但该受益人丧失受益权。
总体而言,新保险法修订草案对自杀条款进行了一些修改,以更好地解决相关问题。
保险合同中的两种关系人:被保险人和受益人。被保险人俗称为“保户”,是在保险合同中受到保障并享有保险金请求权的一方,可以是个人或实体,其资格通常没有限制。在人身保险中,只有父母可以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投保。而受益人则是接受保险合同约定的特定保险利益的个人
保险合同变更的相关法律规定。在保险合同有效期内,可进行必要的变更,分为保险合同主体的变更和保险合同其他记载事项的变更。变更保险合同应当采用法定形式,经过法律程序实施,可采用批注或附贴批单、书面协议等方式进行。
关于审理保险合同纠纷案件中的若干问题,包括保险合同的成立与生效、投保人的告知义务及保险人的提示、说明义务等。对于保险合同成立与生效方面,根据不同情况分别阐述了人身保险和财产保险的处理方式。在投保人告知义务方面,明确了投保人在何种情况下可免除其如实告知
保险合同的概念、性质和特点,包括保险合同的双务性质、射幸性质、标准附合性质和要式性质等法律特征。保险合同是投保人与保险人之间设立、变更或终止保险法律关系的民事法律行为,具有经济交换和法律关系的双重属性。文章还对保险合同的形式和订立方式进行了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