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第十五条规定,刑事案件应由犯罪地的公安机关管辖。然而,如果犯罪嫌疑人居住地的公安机关更适宜管辖,可以由犯罪嫌疑人居住地的公安机关负责管辖。
犯罪地包括犯罪行为发生地和犯罪结果发生地。犯罪行为发生地指犯罪行为的实施地点以及与犯罪行为有关的预备地、开始地、途经地、结束地等地点。如果犯罪行为具有连续、持续或继续状态,那么犯罪行为连续、持续或继续实施的地方也属于犯罪行为发生地。犯罪结果发生地包括犯罪对象被侵害的地点、犯罪所得实际取得的地点、藏匿地、转移地、使用地和销售地。
居住地包括户籍所在地和经常居住地。经常居住地是指公民离开户籍所在地后,在一处连续居住一年以上的地方。
如果法律、司法解释或其他规范性文件对特定犯罪案件的管辖做出特别规定,那么应遵循这些规定。
对于未被上级公安机关指定管辖的情况,异议的公安机关可以通过协商解决。这意味着如果有关犯罪案件的管辖存在争议,公安机关可以通过协商达成一致来解决问题。
六部委关于刑事诉讼法实施的规定,包括管辖、辩护与代理等方面的内容。规定中明确了公安机关与人民检察院在贪污贿赂案件中的管辖范围及协作方式,同时规定了辩护人的资格限制、辩护律师的权利及义务、法律援助的程序等。对于违规行为,依法追究责任,并设置了申诉控告机
侮辱罪的管辖法院确定方式。刑事案件一般由犯罪地法院管辖,犯罪地包括犯罪行为发生地和犯罪分子实际取得财产的地点。被告人的居住地也可管辖。对于通过网络实施的侮辱罪,被害人可向法院提起诉讼,如证据不足,法院可要求公安机关协助。
刑事诉讼中的案件分类和管辖问题。指出了不适合由法院受理的自诉案件存在的问题,包括调查取证困难、难以保护国家利益等。同时,讨论了公安机关、法院和检察院之间在案件管辖上的矛盾,原因是分工不明确和案件的复杂性。实际操作中,存在职能管辖错误的现象。
解决管辖不明确的刑事案件的方式,包括协商确定管辖、最初受理的人民检察院管辖、上级人民检察院指定管辖以及与人民法院和公安机关的协商一致等。同时,文章还涉及了刑事案件当事人、被害人、公诉人和自诉人等诉讼参与人对管辖权提出异议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