羁押是指在犯罪嫌疑人终审判决前,司法机关对其进行的暂时关押措施。羁押并非刑事诉讼法规定的强制措施,而是刑事拘留和逮捕的附带性后果。羁押期限即为拘留和逮捕的法定期限,包括侦查阶段、审查起诉阶段和审判阶段三个阶段的期限。
1. 根据《刑事诉讼法》第124条的规定,对于案情复杂、期限届满无法终结的案件,可以经上一级人民检察院批准延长1个月。
2. 根据《刑事诉讼法》第125条的规定,对于因特殊原因在较长时间内不宜交付审判的特别重大复杂案件,最高人民检察院可以报请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推延期审理。
3. 根据《刑事诉讼法》第126条的规定,以下案件在《刑事诉讼法》第124条规定的期限届满后仍无法侦查终结的情况下,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检察院批准或决定,可以延长2个月:
4. 根据《刑事诉讼法》第127条的规定,对于可能判处10年有期徒刑以上刑罚的犯罪嫌疑人,根据《刑事诉讼法》第126条的规定,延长期限届满后仍无法侦查终结的情况下,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检察院批准或决定,可以再延长2个月。
根据六机关《规定》第30条和第31条的规定,公安机关在羁押期限届满前7日内应提出延长羁押期限的申请,并书面呈报案件的主要情况和延长羁押期限的具体理由,人民检察院应在羁押期限届满前作出决定。最高人民检察院直接立案侦查的案件,若符合《刑事诉讼法》第124条、126条和127条的规定条件,需要延长犯罪嫌疑人侦查羁押期限,应由最高人民检察院依法决定。
综上所述,延长羁押期限的法律依据较为多样。根据这些法律规定,可以推断该朋友的表哥被延长羁押期限的情况符合相应的法律延长条件。以上是关于延长羁押期限的法律依据的刑法知识。如果对羁押或延长羁押方面有任何疑问,我们提供专业的刑事辩护律师服务,欢迎咨询。
刑事诉讼中侦查羁押期限的规定。一般情况下,侦查羁押期限不得超过两个月,复杂案件可延长一个月。对于特殊案件,如发生在交通不便的边远地区的重大复杂案件、重大的犯罪集团案件、流窜作案的重大复杂案件以及犯罪涉及面广、取证困难的重大复杂案件,经过批准,可以延长
刑事诉讼中的合法性原则、必要性原则、相当性原则和变更性原则。介绍了拘传、取保候审、监视居住、拘留和逮捕等强制措施的种类和适用情境。这些原则是刑事诉讼中确保公正和合法性的重要基础,而强制措施的合理运用则是实现司法公正的关键。
刑事诉讼程序中的时间限制。从立案到侦查结束的时间一般不超过7个月,对于已逮捕的犯罪嫌疑人,侦查羁押期限最多两个月。重大复杂案件可经批准延长。补充侦查次数最多两次,每次一个月。审查起诉、一审、二审等都有相应的时间限制,特殊情况下可延长。再审案件应在做出
民事案件国家司法救助案的办案时效法律规定。不同类型案件有不同办理时限,公安治安案件一般不超过30日,但复杂案件可经批准延长。刑事案件中,犯罪嫌疑人逮捕后的侦查羁押期限通常为两个月,对于复杂案件可经上级检察院批准延长。这些规定确保了案件能在合理时间内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