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闻证据的理论依据相关法律知识科普】在刑事诉讼中,我相信大家都听说过传闻证据。那么,传闻证据的定义究竟是什么?以及大家知道传闻证据的理论依据是什么吗?今天,手心律师网小编将在下文中为您详细介绍,关于传闻证据的相关法律知识,欢迎阅读了解。
传闻证据的理论依据
一、传闻证据的起源和发展
传闻证据规则是英美证据法中的一项古老、重要的基本规则,起源于英国。它与陪审团制度一起被认为是英国证据法最重要的特征。传闻证据规则的产生是基于陪审团制度的发展和诉讼职能的划分。经过数百年的发展,传闻证据规则从最初禁止使用口头传闻证据,到禁止使用书面证言,再到大约1675年,反对传闻证据的规则逐渐定型。到了1700年,英国法院确立了明确的传闻证据规则:如果证人能够亲自出庭作证,庭外陈述即使经过宣誓也不得使用。至今,传闻证据规则发展为包括“传闻证据不可采”的一般规定和“传闻的例外”两方面的内容。
一般规定
传闻证据规则是英美证据法中最重要的排除法则之一。它指的是在诉讼程序中,除法律认可的例外情况之外,法庭原则上会排除将传闻证据作为认定案件事实基础的一种证据规则。换言之,除非属于法律所认可的例外情况,不论是以口头、书面或其他表达方式作出的任何庭外陈述,如果是为了证明其所述事实的真实性,根据传闻证据规则是不能够被采纳的。简言之,除法律规定情况外,传闻证据不具有可采性。传闻证据规则的排除传闻证据的理由主要是基于对这类证据价值的担忧,因为它不可靠和不可信。证人作证必须具备宣誓、亲自出庭作证和接受交叉询问三个要件。而传闻证据未经宣誓和正式确认,且未给予对方反询问的机会,这与抗辩制度不符。采用传闻证据会使对抗辩制度流于形式,且证言的真实性无法保证,可信程度得不到检验。此外,传闻证据本身存在固有缺陷,具有伪造的可能性或误传的危险性。还有防止陪审员听信传闻证据而作出错误裁判的考虑。由于陪审员不具备法律专业知识,无法正确判断未经交叉询问检验其可靠性的证人陈述,因此排除传闻证据对于确保定罪的准确性和防止对无辜者定罪是必要的。
传闻证据规则的例外
英美判例法认为,证据的可信性和必要性是形成判例法上传闻证据例外的主导原则。传闻证据具备可信性的情况保障和必要性时,可以被采纳。可信性的情况保障是指综合考虑传闻证据的各相关情况,可以相信其具有较高的可信度或不具有传闻证据的不真实之危险性,即使未经当事人交叉询问也不会对其利益构成危害。必要性是指在客观上存在无法对原始证人进行反询问的情形,因而不得已使用传闻证据。此外,成本也是一个考量因素。传闻证据的例外情形包括普通法上的例外和成文法上的例外。普通法上的例外包括有关事实的一部分、死者生前所作的陈述、非正式自认、在先前诉讼中提供的证据、公共文书和记录、论述公共事务的权威出版物等6种情形。成文法上的例外比普通法上的例外要广泛得多,包括载于记录中的文书传闻、口头或书面的传闻陈述以及电脑制作的陈述等。《美国联邦证据规则》将传闻证据的例外情形分为陈述者不必出庭的例外和无法出庭的例外两种。前者是指即使直接了解案件情况的证人可以出庭作证,传闻证据也可以被采纳,其实质是从立法上正式肯定了此类传闻证据的证据能力。后者是指在直接感知案件事实的人不能出庭作证时,才可以采纳传闻证据的例外情况。
传闻证据的形式和种类
一、传闻证据的两种形式
传闻证据包括两种形式,即证明人仅就他人在审判中所作的陈述代为提供的陈述,以及证明人就自己亲身感知的事实向法庭提交的陈述书和证人证明案件中特定事项所作出的转述。
二、传闻证据的三大类
传闻证据可以分为三大类具体情况:(1)非目击者的当庭陈述;(2)目击者的书面证言;(3)警察或检察官在起诉阶段制作的证人的书面笔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