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民告官案件不断增加,反映出老百姓对于法律的认识不仅局限于了解法律的是非,更加追求解决现实利益的问题。他们不仅希望解决眼前的利益,也希望能够保障长远的生计。此外,他们不仅要求解决实体利益,也希望能够参与解决问题的过程。作为一种诉求渠道,行政复议必须在民众中获得信任。因此,行政复议的修改方向至少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在目前我国政府职能转变不到位、喜欢包办一切的情况下,一些政府管理行为难以进入行政救济渠道,这也是广大群众对法律的不信任的一个潜在制度原因。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必须扩大行政救济的范围,并明确规定,只要公民和其他组织认为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行政主体行使公权力的侵犯,无论是行为还是不作为,无论是抽象行为还是具体行为,都应当纳入行政救济范围。这意味着像村委会受行政机关委托实施的非自治性行为、学校行使公权力影响学生受教育权的行为、行政机关招录公务员的行为等,都可以纳入行政救济范围。如果行政诉讼暂时无法实现,可以首先在行政复议领域进行改革。
为了确保行政复议的权威性、专业性和公正性,需要积极探索和完善行政复议的审理机制。例如,可以相对集中行政复议权,解决行政复议权和行政复议力量过于分散的问题,逐步实现县级以上政府只设立一个综合性行政复议中心,统一审理下一级政府和本级政府部门及其派出机构作为被申请人的行政复议案件。审理机制的改革目标是灵活多样化。
为了提高行政复议的社会公信力,可以通过设立行政复议委员会等方式,吸收专家学者等专业人士和外部力量参与审理案件。此外,还应根据行政争议的复杂程度,灵活运用书面审查、实地调查、公开听证等方式来审理行政复议案件。
为了有效解决行政争议和促进依法行政,需要积极探索符合行政复议特点的结案方式。可以进一步完善撤销、变更、申请人主动撤回、被申请人自我纠错、和解调解等结案方式,追求更有弹性和合理性。
为了进一步完善行政复议制度,需要修改行政复议法,并适时进行行政复议制度的比较研究,总结和借鉴国外行政复议制度的好的做法和经验。同时,还应完善行政复议制度和证据规则等制度,以便更好地解决行政争议。
行政复议申请人的身份和特征,包括其名义、与具体行政行为的利害关系、身份以及申请要求。文章还介绍了行政复议申请人的范围,包括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同时,文章还阐述了行政复议被申请人的身份和认定方式。
面对房屋征收补偿决定时,被拆迁人应当如何救济。包括申请行政复议或提起行政诉讼的方式,以及在收到房屋征收决定后应如何搬迁和补偿的相关细节。同时,也阐述了居民房拆迁赔偿标准和农村房屋拆迁补偿标准的具体计算方式和细节。
行政诉讼案由的新规定。案由是案件名称,反映案件涉及的法律关系性质。目前,我国行政诉讼案由尚未具体规定,仅发布了相关通知作为指导。现行案由分为作为类、不作为类和行政赔偿类。在适用案由时,人民法院会面临一些问题,如案由中是否使用“纠纷”二字、行政管理范围
第三人不参加行政复议的可行性,并详细解释了第三人参加行政复议的条件。根据法律规定,行政复议机构可以通知与具体行政行为有利害关系的第三人参加行政复议,但第三人选择不参加不会影响行政复议案件的审理。第三人参加行政复议需满足与具体行政行为有利害关系、参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