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罪数额的认定应遵循主客观相一致原则。主客观相一致的原则,是指犯罪的成立不仅要求在客观上实施了危害社会的行为,而且要求主观上具有犯罪的故意或过失,还要求主客观内容具有一致性。
根据我国《刑法》第十六条的规定,不具有罪过的行为所造成的客观损害,如同自然灾害、自然事故所造成的损害一样,不具有刑法意义。因此,具有主观罪过是犯罪数额认定的基础。
从犯罪人的角度,犯罪数额可以分为犯罪指向数额和犯罪实际数额。
犯罪指向数额是指行为人实施犯罪时主观指向的犯罪数额。例如,保险诈骗中虚报的损失数额、合同诈骗中的标的数额、受贿中意图收取对方财物的数额等。
犯罪实际数额是指行为人通过实施犯罪客观涉及的犯罪数额。例如,各类诈骗犯罪中实际骗取的财物数额、各类渎职犯罪所造成的损失数额、受贿中实际索取和收受的财物数额等。
可见,犯罪指向数额主要表现行为人的主观恶性或者说人身危险性,犯罪实际数额主要表现为行为的客观危害或者说社会危害性。一般认为,犯罪的本质是主观恶性和客观危害的统一,客观危害较之主观恶性处于更为核心的地位。因此,犯罪实际数额才是定罪量刑的基本依据。
公安局地域管辖范围的原则及相关规定。以行政区划为基础确定地域管辖权,刑事案件一般由犯罪地公安机关管辖,若居住地更为适宜,也可由居住地公安机关管辖。在几个公安机关都有权管辖时,由最初受理或主要犯罪地公安机关管辖。对于管辖不明确或有争议的案件,公安机关可
广东省深圳市盐田区人民法院对一起信用卡诈骗案的刑事判决书。被告人彭某某因恶意透支信用卡被起诉,涉及建设银行和农业银行两张信用卡,欠款金额较大。但在案件审理过程中,彭某某的父亲替其偿还了所有欠款和费用。法院根据证据和案情,对彭某某进行了判决。
关于出售个人信息刑事案件的法律规定。详细阐述了非法获取、出售或提供公民个人信息的情节严重标准,包括不同类别信息的数量标准和违法所得金额的要求。同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将受到相应处罚,单位犯罪也将受到处罚。
新《刑事诉讼法》对刑事案件和解问题的明确规定。刑事和解主要适用于侵犯人权罪和侵犯财产罪,在被害人获得满意的赔偿和道歉后,可从轻处理被告人。但刑事和解的适用条件有限制,如仅限三年以下刑罚的故意犯罪案件、国家工作人员渎职类过失犯罪不适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