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告人潘某甲,男,1960年**月**日出生,居民身份证号码3326231960********,汉族,文化程度小学,农民,住浙江省温岭市**镇**村**号。1996年8月6日曾因赌博被温岭市公安局罚款人民币三百元;1998年4月20日曾因赌博被温岭市公安局行政拘留十日;2001年4月4日曾因吸毒被温岭市公安局强制戒毒六个月;2005年4月7日曾因赌博被温岭市公安局罚款人民币三千元;2011年6月15日曾因犯妨碍公务罪被温岭市人民法院判处有期徒刑二年。因本案于2016年4月18日被温岭市公安局刑事拘留,经本院批准,于同年5月17日被依法逮捕。
被告人张某某,男,1978年**月**日出生,居民身份证号码3326231978********,汉族,文化程度小学,农民,住浙江省温岭市**镇**村**号。2012年3月9日曾因赌博被温岭市公安局罚款人民币五百元;2014年3月30日曾因赌博被温岭市公安局罚款人民币五百元。因本案于2016年4月18日被温岭市公安局刑事拘留,同年5月17日被取保候审。
被告人潘某乙,男,1958年**月**日出生,居民身份证号码3326231958********,汉族,文化程度初中,农民,住浙江省温岭市**镇**村**号。因本案于2016年4月21日被温岭市公安局刑事拘留,同日被监视居住。
本案由温岭市公安局侦查终结,以被告人潘某甲、张某某、潘某乙涉嫌敲诈勒索罪,于2016年6月27日向本院移送审查起诉。本院受理后,于当日已告知被告人有权委托辩护人,依法讯问了被告人,审查了全部案件材料。本院于2016年8月2日第一次退回侦查机关补充侦查,侦查机关于2016年9月1日补查重报。本院于2016年7月25日、2016年9月30日延长审查起诉期限。
一、2016年3月以来,被告人潘某甲、张某某、潘某乙经事先预谋,向承包温岭市松门镇**村立改套电梯工程的台州**电梯有限公司负责人黄某甲要求入股未果,后以电梯质量不合格为由到工地上阻碍施工,并向被害人黄某甲敲诈勒索人民币6万元,因与被害人黄某甲就勒索数额未达成一致而未得逞。
二、2016年4月以来,被告人潘某甲、张某某、潘某乙经事先预谋,向承包松门镇**村立改套室外附属工程的浙江士高环境建设工程有限公司负责人潘某丙索要强包工程未果,后向被害人潘某丙勒索人民币30万元,遭被害人潘某丙拒绝。三人为胁迫被害人潘某丙交付财物,于2016年4月16日到工地阻碍施工,又于次日中午12时许纠集多人到工地阻碍施工,致工程当日停工。后温岭市公安局松门镇派出所民警赶至现场抓获被告人潘某甲、张某某。
1、证人证言及辨认笔录
2、被害人陈述及证言
3、短信及微信记录照片
4、短信及通话记录详单
5、被告人供述
6、户籍证明、前科资料及违法犯罪记录查询情况说明
7、侦查人员出具的抓获经过证明
被告人潘某甲、张某某、潘某乙犯敲诈勒索罪。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274条
本院依法判处被告人潘某甲、张某某、潘某乙犯敲诈勒索罪,判处相应刑罚,并追缴违法所得。
根据合法来源且客观真实的证据,被告人潘某甲、张某某、潘某乙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采取要挟胁迫手段,强行索取他人财物,数额巨大。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七十四条的规定,被告人的行为构成敲诈勒索罪,犯罪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十五条第一款的规定,被告人潘某甲、张某某、潘某乙的犯罪行为已经着手实施,尽管由于意外原因未得逞,仍然构成犯罪未遂。根据该法第二十三条的规定,对于犯罪未遂的情况,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处罚。
根据被告人潘某甲之前的判决记录,他曾被判处有期徒刑。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六十五条第一款的规定,刑罚执行完毕以后五年内再犯应当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因此,潘某甲属于累犯,应当从重处罚。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一百七十二条的规定,本检察机关提起公诉,请求法院依法判处被告人相应的刑罚。
此致
**市人民法院
代理检察员:
2016年10月13日
我国刑法关于敲诈勒索罪的规定。根据数额不同,敲诈勒索罪可分为三种情况,并相应处以不同刑期和罚金。同时,解释还规定了敲诈勒索罪的构成要件,客观方面表现为使用威胁等手段迫使被害人交出财物的行为,与抢劫罪有显著区别。
《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四十九条:盗窃、诈骗、哄抢、抢夺、敲诈勒索或者故意损毁公私财物的行为
《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四十九条针对盗窃、诈骗、哄抢等行为的处罚规定。对于情节较轻的行为,会处以拘留和罚款;对于情节较重的行为,会处以更长时间的拘留和较高金额的罚款。此外,文章还涉及对公共设施如公共设施、航空设施和铁路设施的破坏行为的处罚规定。
上诉人XXX因不服广东省深圳市中级人民法院的判决而提出上诉。他主张自己在走私犯罪中是从犯,而非主犯,并且构成立功,请求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重新认定并减轻处罚。
在我国起诉敲诈勒索罪所需的证据种类和证据确凿充分的标准。根据《刑事诉讼法》第五十条,可用于证明案件事实的证据包括物证、书证等八种。证据必须经过查证属实才能作为定案的依据,且需要重视证据和调查研究,不轻信口供。只有满足证据确实充分的标准,才能认定被告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