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坏生产经营罪所侵害的客体是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生产经营的范围非常广泛,包括工业、农业、林业、牧业、渔业、副业等各种生产经营活动,以及与这些产业密切相关的建筑业、运输业、第二产业、商业等。无论是国有、集体、个体、私有还是外资的生产经营,只要属于生产经营,都可以构成破坏生产经营罪。
破坏生产经营罪在客观方面表现为破坏生产经营的行为,包括毁坏机器设备、残害耕畜或者采用其他方法。其他方法可以是切断电源、破坏设备、破坏供料线、颠倒供给程序、破坏电脑等,以影响工业生产;也可以是破坏农业机械、排灌设备、农具,毁坏种子、秧苗、树苗、庄稼、果树、鱼苗等,毁坏农业生产;还可以是破坏运输、储存工具,影响商业经营等。无论采用何种方式,破坏的对象都必须与生产经营活动直接相关,即破坏用于生产经营的生产工具、生产工艺、生产对象等。如果是破坏闲置不用或在仓库备用的机器设备、已经收获并未用于加工生产的粮食、水果,残害已经丧失畜役力的待售肉食牲畜的行为,则不能构成破坏生产经营罪,而应以故意毁坏财物罪等定罪处罚。
破坏生产经营罪的主体是一般主体,即达到刑事责任年龄且具备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均可构成本罪。
破坏生产经营罪在主观方面表现为直接故意,并且具有泄愤报复或其他个人目的。其他个人目的一般指出于个人恩怨而产生的不正当心理追求,如憎恨、厌恶、不满等。产生的原因多种多样,例如受到领导或他人的批评而产生不满,自己的要求没有得到满足而产生不满,嫉妒他人的成绩而心怀不满,与他人发生冲突而心生不满,以及厌烦工作而产生不满等。只要行为人出于泄愤报复或其他个人目的,故意给生产造成较大破坏,即构成破坏生产经营罪。
根据《刑法》第二百七十六条规定,破坏生产经营罪造成直接财产损失在5000元以上的,应当定罪处罚。如果情节严重,即具有以下情形之一:
以上情形之一成立时,可以认定为情节严重,对犯罪行为人进行更严厉的量刑。
一份刑事起诉状的格式和内容,涉及被告人、辩护人、公安局等的基本信息以及公诉事实等,经检察院审查起诉认为被告人触犯了刑法,依法提起公诉。主要内容涉及对案件侦查的总结和对被告人行为的法律评价等。
行政诉讼判决的四种情形。其中,维持判决适用于证据确凿、法律和法规适用正确的具体行政行为;撤销或部分撤销判决适用于存在主要证据不足等情形的具体行政行为;强制履行判决针对被告不履行法定职责的情况;变更行政处罚判决则是在行政处罚显失公正时适用。同时,被告在
被告人无视国家法律,采用非法的手段处置生产中发生的土地矛盾,为报复泄愤毁损他人种植的水稻苗,给社会生产造成了一定经济损失,其行为已构成破坏生产经营罪,应当依法处罚,但是辩护人认为被告人在案发后被告人能够积极赔偿被害人的损失,并认真坦白交代,当庭自愿认罪,悔罪表现明显,为体现我们国家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建议对被告人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业主委员会成员没有工资,但有补助或补贴。业主大会和业主委员会的工作经费由全体业主承担,可以从业主分摊或物业共有部分经营收益中列支。工作经费的收支情况应定期公告,接受业主监督。业主委员会是由业主选举产生的代表组成,代表业主利益,向社会反映业主意愿和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