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坏生产经营罪是指出于泄愤报复或其他个人目的,以毁坏机器设备、残害耕畜或其他方式破坏生产经营的行为。
破坏生产经营罪所侵害的客体是生产经营的正常活动。生产经营的范围广泛,包括工业、农业、林业、牧业、渔业、副业等各种生产经营活动,以及与这些产业的生产经营密切相关的建筑业、运输业、第二产业、商业等。只要属于生产经营,不论其性质如何,破坏都可构成破坏生产经营罪。
破坏生产经营罪在客观方面表现为以毁坏机器设备、残害耕畜或其他方式破坏生产经营的行为。破坏的方式多种多样,包括切断电源、破坏设备、颠倒供给程序、破坏电脑等。破坏的对象必须与生产经营活动直接相关,包括生产工具、工艺流程、生产对象等。
破坏生产经营罪的主体是一般主体,即达到刑事责任年龄且具备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
破坏生产经营罪在主观方面表现为直接故意,并且具有泄愤报复或其他个人目的。其他个人目的是指出于个人恩怨而产生的不正当心理追求,如憎恨、厌恶、不满等。行为人只要出于泄愤报复或其他个人目的,故意给生产造成较大破坏的,即构成破坏生产经营罪。
如果破坏生产经营的行为同时触犯了危害公共安全罪,一般应按照危害公共安全罪论处。但如果破坏行为主要危害的是生产经营而非公共安全,应按破坏生产经营罪论处。
破坏生产经营罪破坏的是与生产经营活动直接相关的工具和设备,而破坏交通工具、交通设备、电力设备及易燃易爆设备罪破坏的是与公共安全相关的设备。根据犯罪行为的对象和危害的主要方面,可以确定犯罪的性质。
破坏生产经营罪和重大责任事故罪的区别在于行为人的主观罪过。如果破坏行为是过失实施的并给生产经营造成重大损失,构成重大责任事故罪。如果破坏行为是出于泄愤报复等个人目的故意实施的,构成破坏生产经营罪。
破坏生产经营罪和故意损坏财物罪在行为上有相似之处,但两者在主观目的、侵害对象和直接客体等方面存在本质区别。破坏生产经营罪的主要目的是破坏生产经营活动,而故意损坏财物罪的目的是毁坏公私财物。破坏生产经营罪侵害的是生产经营活动,而故意损坏财物罪侵害的是财物的所有权。
犯破坏生产经营罪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管制;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诈骗罪与职务侵占罪的区别。两者都是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的侵犯财产所有权的行为,但存在明显差异。职务侵占罪的主体是特殊主体,犯罪对象是本单位财物;而诈骗罪的主体是一般主体,犯罪对象是他人的财物。此外,两者的犯罪行为和法律规定也有所不同。
关于诽谤罪的司法解释及相关规定。解释指出,在出版物中公然侮辱或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者将依法定罪处罚。被害人通过网络实施行为并提起诉讼时,如证据困难,法院可要求公安机关协助。
刑法修正案(八)对无期徒刑减刑期限和限制减刑的死缓罪犯进行了修改
刑法修正案(八)中关于无期徒刑减刑期限、限制减刑的死缓罪犯刑罚期限以及假释条件的修改。无期徒刑减刑期限延长至不少于十三年;限制减刑的死缓罪犯刑罚期限也有明确规定,如缓期执行期满后依法减为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刑罚期限不能少于二十五年;假释条件相应修改,
我国法律对于打伤受重伤的人导致其死亡,是否构成故意杀人罪的规定。文章中提及了认定故意杀人罪时需要注意的法律问题,包括与危害公共安全罪的竞合、与暴力犯罪致人死亡的联系、安乐死的定性处罚问题以及自杀案件的定性处罚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