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成年犯罪的成因是指各种犯罪因素按其作用层次、力度及其作用机制所构成的能引起犯罪行为发生和犯罪现象存在与变化的罪因系统。未成年人走上犯罪道路的过程就是不良的主、客观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未成年人自身素质的好坏是决定其是否违法犯罪的关键。一些未成年人自身素质不高,抵御能力差。其自身不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游手好闲、好逸恶劳、无事生非的不良嗜好和品行,自身性格的缺陷,幼稚的心理,以及自身生活需要、人格尊严得不到满足,加上法制观念的缺乏等等,一旦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刺激,很容易走向犯罪道路。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老师,家庭是人生的第一课堂。家庭教育的缺陷是子女形成不良个性的基础。
学校教育对未成年人的成长至关重要。学校教育方法不当,是导致一些未成年人流向社会、走向犯罪的重要因素。
社会不良现象对未成年人的影响不容忽视。现在人们所说的“黄色”、“灰色”和“黑色”“三色污染”,对未成年人的危害尤其为甚。
刑事法律制度的缺陷及执行方面存在的问题,以及对犯罪人的改造措施所致犯罪的因素。
1、以预防、教育为主、惩戒为辅。针对不同年龄段青少年犯罪的特点,做好青少年犯罪的预防。
2、家庭要提高素质,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
3、教师要改善育人方法,多赞颂美德,合理而适度地惩戒学生。
4、学校要开设法制课程,加强对中小学生和教师的法制培训教育。
5、完善法制体系,构筑社会防线。
已满14周岁未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只有实施某些行为时才构成犯罪,其它行为均不予刑事处罚,检察院也可酌定不起诉。但要责令家长或者监护人加以管教,在必要的时候,也可以由政府收容教养。此外,已满14周岁未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在实施八种行为之外的其它罪名时,仍然以行为所触犯的罪名定罪处罚。
根据相关法律解释,已满14岁不满16岁的人被胁迫、诱骗参与犯罪,被教唆犯罪,或者属于犯罪预备、中止、未遂,情节一般的,可以免除处罚或者不认为是犯罪。此外,其他情形下,已满14岁不满16岁的人的行为也可能被认定为不构成犯罪。
总之,未成年犯罪受到多种社会因素的影响,预防青少年犯罪需要从家庭、学校、社会和司法等多个方面加以关注和解决。
中国关于童工的年龄界定和相关法律规定。根据法律,童工是指未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并且禁止各类单位招用童工。但在文艺、体育等特殊领域,若获得未成年人父母或其他监护人同意,可以招用不满16周岁的专业文艺工作者和运动员。此外,学校、培训机构可组织未成年人进
未成年人犯罪的处罚原则和程序。包括从宽处理、不适用死刑、教育感化挽救、分案处理、保障诉讼权利、全面调查以及迅速简约等原则。这些原则旨在保护未成年人的权益,实现教育和改造的目的,促进其健康成长。
未成年刑事案的记录和查询机制,根据我国法律,未成年犯罪者被判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时,犯罪记录会被封存,不对公众开放,仅供司法机关办案使用。同时,文章也介绍了我国刑罚体系的设计以及法律的分类和层级。
运输毒品的刑期如何确定。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三百四十七条,刑期取决于运输毒品的类型和数量。数量较大可能判死刑;数量较多判七年以上;数量较少判三年以下有期徒刑。单位犯罪和教唆未成年人犯罪将受到严厉处罚。多次犯罪数量累计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