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幼师虐待幼儿的行为是违法的。
2. 2015年11月1日生效的《刑法修正案(九)》明确规定了对教师虐待儿童的刑法惩罚。
3. 《刑法修正案(九)》规定,“对未成年人、老年人、患病的人、残疾人等负有监护、看护职责的人虐待被监护、看护的人,情节恶劣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修正案将原刑法中将虐待罪主体限定为家庭成员扩大为“负有监护、看护职责的人”。
4. 修正案还强调了幼儿园、学校等教育机构的责任,“对单位犯罪的,不仅要判处罚金,还要追究直接负责的管理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的责任。”
虐待罪是指虐待家庭成员,只有情节恶劣的行为才构成犯罪。一般而言,轻微的虐待行为,如一两次的打骂、偶尔的禁食或禁闭等,不应被认定为虐待罪。
对于判处虐待罪的刑罚,以下几个因素需要考虑:
1. 虐待行为的持续时间。虐待行为持续的时间越长,对被害人身心的伤害程度越大。
2. 虐待行为的次数。即使虐待时间不长,但如果行为频繁,也会给被害人带来难以忍受的痛苦,可能导致严重后果。
3. 虐待的手段。虐待行为是否采取残忍的手段。
4. 虐待的后果是否严重。虐待行为通常会对被害人的精神和身体造成不同程度的痛苦和伤害,其中一些后果可能非常严重。
根据刑法规定,犯虐待罪的,可处以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管制。如果虐待行为导致被害人重伤或死亡,可处以二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这里所指的重伤或死亡是指被害人由于长期受虐待而导致严重身体损伤或死亡,或者由于无法忍受长期虐待而自杀或造成重伤。行为人必须是故意实施虐待行为,且其虐待行为与重伤或死亡后果之间存在因果关系。
根据该规定,虐待导致被害人重伤或死亡的案件不属于“告诉才处理”的范围。因此,即使被告人提出撤销控告,检察机关也应该提起公诉。
1. 留下证据,并与老师沟通
家长如果发现孩子受伤,首先应该拍照留下证据。在与老师沟通时,应该保持委婉的态度,尊重老师。沟通方法和技巧需要得当,以免适得其反。
2. 联合其他家长向学校反映情况
如果家长发现孩子多次受伤,应该留意其他家长是否有类似情况。如果有,几个家长可以联合起来向学校反映情况,这样更具有说服力和威慑力。
3. 情况严重时报警
如果家长发现孩子可能受到幼师虐待,应及时与其他家长交流,不要害怕得罪幼师而选择保持沉默。如果确实存在问题,家长应与其他家长一起前往学校询问并查看监控视频。在查看视频时,应使用手机拍摄作为证据,以防止学校在家长查看后擅自删除视频,销毁证据。如果情况严重,一定要报警或向教育部门反映,绝不能纵容这种犯罪行为。
最高院公布的侵害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故意伤害案。案例中涉及一起家长因怀孕后对非亲生女儿进行虐待,导致女孩受伤死亡的案件。法院认定曾冰构成故意伤害罪,判处有期徒刑十二年。文章强调了保护未成年人权益的重要性,并建议监护人应加强对未成年人的日常监管,预防和减
我国未成年人犯罪审查逮捕程序存在的问题和改革方向。当前未成年人犯罪数量剧增,审查逮捕程序存在立法不足和执法理念陈旧等问题。文章建议借鉴外国少年司法理念,结合新刑诉法规定,建立完善的工作制度体系,保障程序人性化、合理化、合法化。研究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审查
我国刑法对于故意伤害轻伤是否构成犯罪的规定。根据刑法,轻伤以上伤情构成故意伤害罪。若犯罪情节较轻并通过赔偿获得被害人谅解,可免予刑事处罚。对于故意伤害行为,根据不同后果,法律规定不同刑罚,包括有期徒刑、拘役、管制等。其他法律有特别规定的,依照其规定处
夫妻离婚时未成年子女的财产继承权问题。未成年子女作为法定继承人,其继承范围广泛。父母在离婚时需明确家庭财产种类,保护未成年子女的财产权利,不得侵犯其继承权。同时,夫妻共有财产的分割应保护未成年子女的合法权益,并倾斜照顾抚养子女的一方。抚养子女的一方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