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处罚信息不会被清除。根据公安机关的处理程序,无论是行政案件还是刑事案件,都需要将其作为案件档案保留。
一方面,这是为了保存案件材料,以备上级核查和备案。
另一方面,这也是为了给案件当事人提供案卷,包括被处理人和办案人在对该案进行复核时有案可查。这样可以确保在被处理人再次违法甚至犯罪时,可以作为其过去经历的参考依据。
因此,行政处罚记录不会被消除。当地公安机关会保存行政处罚的相关档案和信息。但是,这些记录并不对任何人开放,只有司法机关或律师在办理刑事案件时,经过有权机关的审批后,才能提供这些记录。此外,公安机关不对普通单位或个人提供查询服务。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第8条的规定,我国规定了以下七种行政处罚类型:
警告是所有行政处罚中最轻的一种处罚。主要目的是对违法行为人做出谴责和告诫,让其意识到自己行为的严重性,并希望他们能够及时改正错误。
罚款是常见的处罚类型。违法行为人被强制性地收取罚款,以让其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已经构成违法。
没收非法财物指的是违法行为人通过盗窃、诈骗、强行霸占等不正当手段获得的金钱。由于这些金钱本身并不属于违法行为人,所以需要将其全部没收,并归还给受害者。
责令停产停业针对的是大多数商家。一些商家在经营过程中未按照法律规定合法经营,出售质量不合格或仿造的产品,并且未办理所需的资格证书、授权书、营业执照等。因此,行政机关会责令其暂时或长期停止营业。
暂扣或吊销执照是针对违法行为人的行为严重违反国家规定的情况。这意味着违法行为人将不被允许继续经营或从事某种活动,行政机关会直接吊销其许可证、执照等,表明其在未来无权从事相关活动。
行政拘留是对违法行为人采取限制人身自由的措施,在短时间内限制其自由活动。这是一种强制性的严厉惩罚措施,属于所有行政处罚中最严厉的一种。
除了上述六种行政处罚类型外,还存在其他类型的行政处罚。
行政处罚中违背公正原则的情况,包括同等情况不同处罚、不同情况相同处罚以及违反公正的程序等方面。文章还介绍了相关的法律知识,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中有关内容的规定。人民法院会受理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对行政处罚不服提起的诉讼,但某些情况如国防、
城管是否具有执法权的问题。执法主体分为法定机关、法律法规授权组织和法定机关委托行政机关三类。国务院或省级政府可决定行政机关行使行政处罚权,但人身自由处罚权只能由公安机关行使。部分大城市通过地方立法授予城管立法权,但并非所有城管都具有执法权。地方政府的
法规、规章在行政处罚设定权上的辅助性和过渡性问题。其设定权受到法律和行政法规的制约,只能在特定情况下行使。地方规章设定权的行使也必须在无法律规定的前提下进行。同时,法规、规章设定权的辅助性和过渡性表明其是不规范的权力,与现代行政法治原则相悖。随着法制
进行虚假宣传行为,不仅需要负担行政处罚的后果,还要对消费者进行相应的赔偿责任。虚假宣传违反诚实信用原则,违反公认的商业准则,是一种严重的不正当竞争行为。第24条第1款规定:“经营者利用广告和其他方法,对商品作引人误解的虚假广告的,监督检查部门应责令停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