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行政协议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2020年1月1日起施行),相关法律和行政法规规定的需经其他机关批准等程序后生效的行政协议,在一审法庭辩论结束前未获得批准的,人民法院应确认该协议未生效。
如果行政协议约定被告应履行批准程序等义务,但被告未履行,原告要求被告承担赔偿责任,人民法院应予以支持。
当行政协议无效、被撤销或确定不发生效力后,当事人因行政协议获得的财产,人民法院应判决返还;若无法返还,则判决折价补偿。如果因被告的原因导致行政协议被确认无效或被撤销,法院可以同时判决责令被告采取补救措施;给原告造成损失的,法院应判决被告予以赔偿。
在履行行政协议过程中,可能出现严重损害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的情况。若被告作出变更、解除协议的行政行为后,原告请求撤销该行为,人民法院经审理认为该行为合法,应判决驳回原告诉讼请求;给原告造成损失的,应判决被告予以补偿。若被告变更、解除行政协议的行政行为符合行政诉讼法第七十条的规定情形,法院应判决撤销或部分撤销,并可以责令被告重新作出行政行为。若被告变更、解除行政协议的行政行为违法,法院可以依据行政诉讼法第七十八条的规定判决被告继续履行协议、采取补救措施;给原告造成损失的,应判决被告予以赔偿。
若被告未依法履行、未按约定履行行政协议,法院可以依据行政诉讼法第七十八条的规定,结合原告诉讼请求,判决被告继续履行,并明确继续履行的具体内容;若被告无法履行或继续履行无实际意义,法院可以判决被告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给原告造成损失的,应判决被告予以赔偿。若原告要求按照约定的违约金条款或定金条款进行赔偿,法院应予以支持。
行政诉讼法案件的有效期限以及行政赔偿诉讼的条件。对于不服行政机关复议决定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需在收到复议决定书之日起十五日内起诉,复议机关逾期不作决定时亦如此。直接起诉的,应在知道行政行为之日起六个月内提出。行政赔偿诉讼需满足多个条件,包括原告是
征地申请行政复议的效果。在中国行政法中,公民面对政府征地赔偿问题争议时,宜选择行政诉讼而非行政复议。行政复议主要适用于要求行政机关重新审查、改正或撤销具体行政行为的情况。行政诉讼具有程序独立公正、全面审查行政行为合法性及判决强制执行力等优势。因此,行
国务院制定的行政法规《条例》与《民法通则》在处理医疗纠纷中的关系。其中,《条例》主要从行政管理的角度规定医疗事故的技术鉴定程序、赔偿范围和标准等。而法院处理医疗纠纷案件时,主要依据的是《民法通则》,它涵盖医疗损害赔偿,遵循有损害即有赔偿的原则。此外,
最高人民法院发布关于完善人民法院司法责任制的意见。明确规定了法官在审理案件中的七种错误行为将受到终身追究,包括涂改、隐匿、伪造证据等。意见强调以严格的审判责任制为核心,完善审判权力运行机制,确保人民法院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对法官的违法审判责任和违纪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