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行政协议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2020年1月1日起施行),相关法律和行政法规规定的需经其他机关批准等程序后生效的行政协议,在一审法庭辩论结束前未获得批准的,人民法院应确认该协议未生效。
如果行政协议约定被告应履行批准程序等义务,但被告未履行,原告要求被告承担赔偿责任,人民法院应予以支持。
当行政协议无效、被撤销或确定不发生效力后,当事人因行政协议获得的财产,人民法院应判决返还;若无法返还,则判决折价补偿。如果因被告的原因导致行政协议被确认无效或被撤销,法院可以同时判决责令被告采取补救措施;给原告造成损失的,法院应判决被告予以赔偿。
在履行行政协议过程中,可能出现严重损害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的情况。若被告作出变更、解除协议的行政行为后,原告请求撤销该行为,人民法院经审理认为该行为合法,应判决驳回原告诉讼请求;给原告造成损失的,应判决被告予以补偿。若被告变更、解除行政协议的行政行为符合行政诉讼法第七十条的规定情形,法院应判决撤销或部分撤销,并可以责令被告重新作出行政行为。若被告变更、解除行政协议的行政行为违法,法院可以依据行政诉讼法第七十八条的规定判决被告继续履行协议、采取补救措施;给原告造成损失的,应判决被告予以赔偿。
若被告未依法履行、未按约定履行行政协议,法院可以依据行政诉讼法第七十八条的规定,结合原告诉讼请求,判决被告继续履行,并明确继续履行的具体内容;若被告无法履行或继续履行无实际意义,法院可以判决被告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给原告造成损失的,应判决被告予以赔偿。若原告要求按照约定的违约金条款或定金条款进行赔偿,法院应予以支持。
最高人民检察院发布的《关于完善人民检察院司法责任制的若干意见》。该意见旨在推动司法体制改革,保障司法公正。检察人员在办案过程中需承担司法责任,对办案质量终身负责。对于被告人无罪等情形将启动问责程序。同时推行检察官办案责任制,检察官必须亲自办案,并实行
行政赔偿诉讼与行政诉讼的区别。行政赔偿诉讼要求确认行政行为违法并得到国家赔偿,而行政诉讼仅确认具体行政行为违法或撤销。两者的区别还包括法律依据、审查对象、监督对象等方面的不同。行政赔偿诉讼可进行调解,强调赔偿请求人和义务机关提供证据;行政诉讼不适用调
法定代理人在行政诉讼中的角色及其相关问题。法定代理人通常适用于精神病人、未成年人等无诉讼行为能力的原告和第三人,但不适用于被告行政机关。法定代理人的代理权基于法律规定的监护关系,与当事人意愿无关。法定代理人在诉讼中代理无诉讼行为能力的当事人进行诉讼活
行政复议后的行政赔偿程序,包括赔偿义务机关的职责、赔偿请求人的权利、申请赔偿的要求、赔偿义务机关的赔偿期限和责任追究。赔偿请求人可向赔偿义务机关提出申请,也可以同时在申请行政复议和提起行政诉讼时提出。赔偿义务机关应在收到申请之日起两个月内依法给予赔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