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第二十六条第二款的规定,对于经复议的案件,如果复议机关决定维持原行政行为,则原行政机关和复议机关将共同成为被告;如果复议机关改变了原行政行为,则复议机关将成为被告。因此,对于不服行政复议结果的行政相对人来说,并不一定只能起诉原行政机关。
复议机关与原行政行为作出机关为共同被告的案件属于行政诉讼中的一种特殊形式。它不同于传统的行政诉讼,传统的行政诉讼中,法院仅对单一行政行为进行审查。而在复议机关与原行政行为作出机关为共同被告的案件中,法院需要分别审查原行政行为和复议决定这两个行为,并厘清复议决定与原行政行为的关系。因此,审理这类案件时需要特别关注这一点。
维持原行政行为的复议决定与原行政行为之间的关系具有独立性和依附性。基于这一点,在举证责任的承担上应采用分别负担模式。在司法审查模式上,应采用与传统行政案件不同的审查方式,以体现审查顺序的次第性和审查标准的合法性兼合理性。在裁判方式上,应根据不同情形规定相应的裁判方式。
超期作出的行政复议将不予受理。根据《行政复议法》第九条的规定,对于认为具体行政行为侵害其合法权益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应在知道或应当知道该具体行政行为之日起六十日内提起行政复议申请。如果超过这个期限,复议机关将不予受理。
因此,如果行政相对人超过六十日的期限提起行政复议申请,将失去寻求救济的途径,包括复议和诉讼等。行政诉讼的提起时间为知道具体行政行为之日起十五日内。
《治安管理处罚法》中有关行政拘留的暂缓执行规定。被处罚人若对行政拘留决定不服,可向公安机关申请暂缓执行,并进行行政复议或提起行政诉讼。公安机关在认为暂缓执行不会造成社会危险时,可要求提供担保人或交纳保证金。同时,文章还涉及取保候审制度和强制隔离戒毒的
行政复议审查合法性的三个要素。首先,行政机关必须行使法定职权,其设立、变更、撤销及职权范围需遵循法律、法规。其次,具体行政行为的客观事实需清楚、证据需确凿。最后,具体行政行为需适用法律、法规正确。同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复议法》规定,行政复议机
行政复议与行政诉讼的共同点,包括引起行政争议的具体行政行为、解决行政争议的直接目的、合法性审查为核心、不停止具体行政行为的执行以及不适用调解等方面。同时,文章还涉及了相关法律规定,如原告资格、被告的确定原则、共同诉讼和第三人的参加诉讼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复议法实施条例》中关于复议改变是否能加重行政处罚的问题。规定行政复议机关不得对申请人作出更为不利的复议决定,不得针对同一事实加重处罚。同时,如果发现其他违法行为,应移交相应的有权机关处理。此法律适用于中国,旨在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