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事故鉴定和医疗过错司法鉴定有以下几个相同点:
第一,它们都是一种证据,用于确定医疗活动中是否存在过错或事故。
第二,它们的鉴定程序基本相似,包括收集证据、分析鉴定材料、进行技术评估等步骤。
第三,法院在审查和评断两者的鉴定结论时,采用的标准基本相似。
第四,在实际判案中,两者的效力基本相似。
医疗事故鉴定和医疗过错司法鉴定存在以下差异:
第一,两者构成逻辑上的包容关系。根据《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规定,医疗事故是指医疗机构及其医护人员在医疗活动中违反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和规范,过失造成患者人身损害的事故。该规定扩大了医疗事故的处理范围,将一般性医疗过错也归入其中。然而,有些过错难以达到事故的定性标准,但仍对患者造成损害。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出现了医疗过错司法鉴定的实践。司法鉴定机构开始受理对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结论不服的复核鉴定申请,进行医疗过错司法鉴定,从而扩大了医疗过错鉴定的范围。
第二,两者的鉴定主体不同。医疗事故鉴定的主体是各级医学会,鉴定专家多为各级医院的医师。然而,由于不可避免的原因,实践中可能出现不公正现象。而医疗过错司法鉴定的主体是上海市司法鉴定中心,直接受上海市司法局领导,承担各类司法鉴定委员会的鉴定组织工作,是一个面向社会的鉴定机构。上海市人身伤害司法鉴定专家委员会负责开展对医疗过错的司法复核鉴定。鉴定人员都是具有高级职称的专家,与医学会的专家有一定的重合,但要求更为严谨,因此鉴定结论存在明显差异。
第三,两者的庭审质证程序不同。根据《条例》,只有卫生行政部门才能对医疗事故鉴定结论进行审查。然而,在司法审判实践中,法院应如何审查是一个难题。然而,《人民法院对外委托司法鉴定管理规定》及《人民法院司法鉴定工作暂行规定》对鉴定结论的审查都有详细的程序和标准规定。鉴定人有义务依法出庭宣读鉴定结论并回答相关问题。然而,现行医疗事故鉴定报告上没有鉴定人员的签名,导致法院无法通知鉴定人员到庭接受质证。因此,许多鉴定结论在没有充分审查的情况下被采信。而在司法鉴定中,每份鉴定报告书上都有鉴定人员的签名,当事人对鉴定结论不服时可以申请鉴定人员出庭接受质证。在这样严谨的司法审查程序下,法院作出的判决是公正的。
保护受害人利益的诉讼时效起算标准。文章提出在确定诉讼时效起算时间时,应当以保护受害人的利益为出发点,更多地采用“知道”的标准而不适用“应当知道”的标准。考虑到专业因素,如某些药品的毒副作用损害难以被普通人了解,起算时间应考虑此特殊性。对于人身损害赔偿
不同领域人体损伤鉴定的标准及其适用范围。包括轻微伤、轻伤、重伤、道路交通事故伤残评定、医疗事故分级标准等。文章详细说明了各类鉴定标准的适用范围和适用条件,涉及法律、工伤、职业病等多个领域。同时,文章还涉及军人残疾等级评定标准和残疾人实用评定标准等。
医疗机构监督管理的法律规定,内容包括卫生行政部门的监督管理职责,学术性和行业性社会团体的作用,医疗机构监督管理办公室的设立及其职责,医疗机构监督员的职责和权力,以及卫生行政部门对医疗机构执业活动的检查指导等方面。同时,也介绍了医疗机构评审制度和中医(
医疗事故认定依据中关于诊断失误的过错问题。文章详细阐述了问诊、检查、鉴别诊断等方面的过错情形,包括实施检查、未实施检查、体格检查、辅助检查以及鉴别诊断等方面的具体错误。同时,文章也讨论了治疗失误的过错,包括治疗方法选择、治疗时机选择以及用药的过错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