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损害责任的责任主体是合法的医疗机构。根据《医疗机构管理条例》规定,医疗机构包括医院、卫生院、疗养院、门诊部、诊所、卫生所(室)和急救站等从事疾病诊断、治疗活动的机构。非法行医的执业助理医师个人不适用医疗损害责任纠纷处理,而适用《侵权责任法》的一般规定。
医疗损害责任的行为主体是医务人员,包括医师和其他医务人员。医师是指依法取得执业医师或执业助理医师资格,在医疗、预防、保健机构中执业的专业医务人员。未取得执业医师或执业助理医师资格,但在村医疗卫生机构从事预防、保健和一般医疗服务的乡村医生也属于医务人员。执业助理医师独立从事临床诊断活动并造成人身事故,以及未取得医师资格的医学毕业生在上级医师指导下从事医疗活动都构成医疗损害责任的行为主体。只有经注册登记的护理人员在护理活动中造成病人人身损害才构成医疗损害责任。
医疗损害责任发生在医疗活动中。医疗活动包括身体检查、医疗器械植入、诊断、护理、康复和观察等,不包括没有创伤性医学技术的美容活动。
医疗损害责任是因患者人身权益受损害而产生的责任,损害原因是过失。病人的健康、生命权被医疗机构损害构成医疗损害责任。造成病人健康权损害是指造成病人人身损害;造成病人生命权损害是指造成病人死亡;造成病人身体权损害是指病人身体组成部分的实质完整性和形式完整性的损害,包括病人人体组成部分的残缺或非法损害。
医疗损害责任的责任形态包括替代责任和不真正连带责任。替代责任是指责任人为他人的行为和自己管理的物件所致损害承担赔偿责任的侵权责任形态。医疗损害责任是典型的替代责任,医务人员实施医疗损害行为,但赔偿责任由医疗机构承担。医疗机构在赔偿后有权向有过失的医务人员追偿。医疗产品损害责任的责任形态是不真正连带责任,最终责任归属于生产者或血液提供机构,而不是医疗机构。
手术同意书的法律效力及法律责任。手术同意书是患者的授权行为,医疗机构需征得患者同意进行手术。手术同意书中的免责条款可能无效,医院和医务人员需承担相应法律责任。如果手术风险非医师过错造成,且由于医学局限性导致,则医院或医生不承担责任。但医务人员若在同意
医疗事故中民事责任竞合的认定及其特点,主要体现为违约责任与侵权责任的竞合。在医患关系中,双方建立医疗服务合同关系,当医疗机构违约并侵害患者权益时,患者有权选择追究违约责任或侵权责任。双重请求权存在限制,最终只能行使一个。违约责任的承担方式主要为损害赔
根据《民事诉讼法》规定,本诉的被告可以向本诉的原告提起反诉。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34条第3款,反诉和增加诉讼请求的提出时间是:举证期限届满前。在责任性质上,医疗损害责任是一种替代责任,由医疗机构对其医务人员给患者造成的损害承
依据我国相关法律的规定,新闻媒体编造、散布虚假医疗纠纷信息的,由有关主管部门依法给予处罚;给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造成损害的,依法承担民事责任。不同级别的医疗事故的赔偿数额不一样,同一级别中不同等级的医疗事故,其赔偿的具体数额也不一样。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