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损害责任的责任主体是合法的医疗机构。根据《医疗机构管理条例》规定,医疗机构包括医院、卫生院、疗养院、门诊部、诊所、卫生所(室)和急救站等从事疾病诊断、治疗活动的机构。非法行医的执业助理医师个人不适用医疗损害责任纠纷处理,而适用《侵权责任法》的一般规定。
医疗损害责任的行为主体是医务人员,包括医师和其他医务人员。医师是指依法取得执业医师或执业助理医师资格,在医疗、预防、保健机构中执业的专业医务人员。未取得执业医师或执业助理医师资格,但在村医疗卫生机构从事预防、保健和一般医疗服务的乡村医生也属于医务人员。执业助理医师独立从事临床诊断活动并造成人身事故,以及未取得医师资格的医学毕业生在上级医师指导下从事医疗活动都构成医疗损害责任的行为主体。只有经注册登记的护理人员在护理活动中造成病人人身损害才构成医疗损害责任。
医疗损害责任发生在医疗活动中。医疗活动包括身体检查、医疗器械植入、诊断、护理、康复和观察等,不包括没有创伤性医学技术的美容活动。
医疗损害责任是因患者人身权益受损害而产生的责任,损害原因是过失。病人的健康、生命权被医疗机构损害构成医疗损害责任。造成病人健康权损害是指造成病人人身损害;造成病人生命权损害是指造成病人死亡;造成病人身体权损害是指病人身体组成部分的实质完整性和形式完整性的损害,包括病人人体组成部分的残缺或非法损害。
医疗损害责任的责任形态包括替代责任和不真正连带责任。替代责任是指责任人为他人的行为和自己管理的物件所致损害承担赔偿责任的侵权责任形态。医疗损害责任是典型的替代责任,医务人员实施医疗损害行为,但赔偿责任由医疗机构承担。医疗机构在赔偿后有权向有过失的医务人员追偿。医疗产品损害责任的责任形态是不真正连带责任,最终责任归属于生产者或血液提供机构,而不是医疗机构。
医疗赔偿的个人承担问题,包括医疗事故中的赔偿比例以及相关因素,如事故等级、医疗过失行为的责任程度以及患者原有疾病状况。不属于医疗事故的其他医疗行为造成的人身损害赔偿纠纷,需适用民事法律处理。文章旨在明确医疗赔偿中的责任归属,保障受害者权益。
医疗误诊导致的纠纷赔偿问题。依据侵权责任法,医院需对医疗过错承担赔偿责任,包括医疗费和人身损害相关的费用。误诊属于医疗过错,承担法律责任的前提是存在过错。医疗过错的衡量标准是医生是否“应注意”、“能注意”而“未注意”。最新资讯表明,《民法典》扩大了赔
不属于医疗事故的情形及处理办法。包括紧急措施造成不良后果、医疗意外、无过错输血感染、患方原因延误诊疗、试验性诊疗及不可抗力等因素导致的情形不属于医疗事故。对于不属于医疗事故的医疗纠纷,医疗机构不承担赔偿责任,但医院仍可能因其他原因承担赔偿责任。患者及
医疗侵权责任中的追偿权问题。依据《侵权责任法》,因药品、消毒药剂、医疗器械的缺陷造成医疗事故,医疗机构需承担赔偿责任并有权向责任人追偿。此外,《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规定,医疗机构赔偿后,还可以向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生产者等责任主体追偿。追偿权的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