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手心律师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医疗事故 > 医疗纠纷 > 医疗损害 > 医疗损害赔偿责任

医疗损害赔偿责任

时间:2025-05-01 浏览:0次 来源:由手心律师网整理
340018

医疗损害赔偿责任的界定及性质

一、医疗事故的定义与界定

医疗事故的概念在国内外有不同的界定。日本法学界将医疗事故定义为在与医疗有关的场合中,医疗行为的接受者——患者作为被害人发生的一切人身事故。美国法律将医疗事故定义为具有赔偿可能的医疗事件,分为三个等级。在我国,医疗事故的定义来源于《医疗事故处理办法》,将医疗事故仅限定于死亡、残废、功能障碍三种情形。然而,《医疗事故处理条例》重新界定了医疗事故的范围,将其扩大到除死亡、残废、功能障碍之外的其他人身损害。尽管如此,该条例仍将人身损害限定在明显程度上,对于损害不明显的患者无法获得赔偿。

二、医疗损害赔偿责任的界定及性质

医疗损害赔偿责任应界定为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在医疗活动中,违反医疗卫生管理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诊疗护理规范、常规及医疗服务职业道德,过失造成患者人身损害时,医疗机构所应承担的民事赔偿责任。其涵盖的范围远远大于医疗事故责任的范围,将医疗事故和其他医疗差错都纳入了民事赔偿范畴,有利于充分保护患者的民事权益,符合民法的基本原理和立法精神。

三、医疗损害赔偿责任的性质

关于医疗损害赔偿责任的归属性质,理论界存在着三种不同的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医疗损害赔偿责任是一种违约责任。第二种观点认为医疗损害赔偿责任是一种侵权责任。第三种观点认为医疗损害责任构成违约责任与侵权责任的竞合,受害人可以选择其中之一行使请求权。不同国家对医疗损害赔偿责任的法律性质也有所不同,大陆法系国家多认为其为违约责任,而英美法系国家则认为其为侵权责任。在这三种观点中,笔者认为医疗损害赔偿责任属于一种特殊的侵权责任。医疗服务合同与一般合同有所不同,医疗行为具有专业性强、技术性高等特点,且患者处于弱势地位。将医疗损害赔偿责任规定为侵权责任更有利于保护患者的合法权益。从充分保护患者的角度出发,应将医疗损害赔偿责任确定为一种特殊的侵权责任。此外,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也明确规定了因医疗行为引起的侵权诉讼适用举证责任倒置原则,进一步确认了医疗损害赔偿责任的特殊性。

医疗损害赔偿责任的归责性质

关于医疗损害赔偿责任的归责性质,存在不同的理论观点,包括过错责任原则、无过错责任原则、公平责任原则和过错推定责任原则。本文认为,由于医疗行为的专业性,患者相对于医生来说,缺乏医学专业知识,难以了解自己的健康状况以及医疗法规和规范。如果适用一般的过错责任原则,患者需要证明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存在医疗过失,这对患者来说过于苛刻,也与相关法规不相符。根据相关法规,医方需要提供证据证明自己没有过失,否则将被推定有过错。因此,医疗损害赔偿责任的归责原则应为过错推定原则,这已成为大多数国家接受的主导趋势。

医疗损害赔偿责任的构成要件

医疗损害赔偿责任是一种特殊的侵权责任,其构成要件存在不同的观点。有人认为,医疗损害赔偿责任应具备五个条件,包括主体必须是经卫生行政机关批准或承认的医疗卫生技术人员,主观过错表现为行为人在诊疗护理中的过失,医疗过失必须发生在医疗护理过程中,医疗过失行为须给患者造成一定的损害后果,医疗过失行为与患者人身损害之间必须具有因果关系。另一种观点认为,医疗损害赔偿责任应具备四个条件,包括医疗事故构成的损害事实,医疗事故中的违法行为,医疗事故中的因果关系,医疗事故中的过错。还有人认为,只有构成医疗事故,医疗机构才应承担损害赔偿责任。本文认为,医疗损害赔偿责任只需具备三个构成要件,即必须有损害事实、必须有医疗过失行为和必须有因果关系。

损害事实

损害事实是指某种行为致使受害人财产权或人身权受到侵害,造成财产或非财产减损的客观事实。在医疗损害赔偿责任中,必须要具有患者人身权受到侵害的事实。损害事实一般具有被损权益的合法性和损害后果的客观存在性。被损权益的合法性指侵权行为人侵害的是他人受法律保护的合法权益,损害后果的客观存在性指损害后果必须是已经发生的,确实存在的。医疗损害赔偿责任中的损害事实应包括对患者身体健康权的损害、对其自主决定权、知情同意权的损害以及纯粹的精神损害。

医疗过失行为

医疗过失行为是指违背了医疗水准和未尽到最高注意义务的医疗行为。医疗过失行为包括作为和不作为两种形式。作为是指医务人员违反医疗卫生管理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诊疗护理规范、常规的行为,不作为是指医务人员未实施医疗卫生法律、法规、部门规章和医疗服务职业道德规范要求其必须实施的行为。判断医疗过失行为应考虑医疗行为的专门性、地域性、紧急性以及医疗技术的发展水平、医疗环境、医学尝试等多种因素。医疗损害赔偿责任中的医疗过失包括医院和医务人员的过失。

因果关系

因果关系是指医疗过失行为与患者人身损害之间存在直接的因果联系。医疗过失行为必须与患者的损害事实之间具有因果关系,即医疗过失行为是导致患者损害事实发生的直接原因。

医疗过失行为与损害事实之间的因果关系

一、因果关系的定义

因果关系是指引起某现象的现象称为原因,而被某种现象所引起的现象称为结果。在医疗过失行为与损害事实之间,我们所讨论的因果关系是指医疗过失行为是否导致了患者的损害事实。如果存在因果关系,则医疗机构应承担医疗损害赔偿责任,否则不承担赔偿责任。

二、因果关系的构成要件

1. 一因一果:如果损害事实完全是由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的医疗过失造成的,医疗机构应承担全部赔偿责任。

2. 多因一果:如果损害事实不完全是由医疗过失行为造成的,就要区分医疗机构的医疗过失程度来确定其应承担的医疗损害赔偿责任大小。

三、因果关系的证明责任

根据保护患者的角度,我国法律采用了举证责任倒置原则。医疗机构应当举证证明其医疗行为与患者人身损害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若其不能证明医疗行为与患者人身损害之间无因果关系,即应认定两者之间具有因果关系。医疗机构也可以申请有关鉴定部门对两者之间是否具有因果关系进行鉴定,完成自己的举证责任。

四、医疗损害赔偿责任的法律适用

在处理医疗损害赔偿案件时,确定医疗损害赔偿责任时应适用何种法律规范存在争议。目前存在不同的观点:

1. 适用《条例》:凡构成医疗事故的,按《条例》的规定来确定医疗机构的赔偿责任;不构成医疗事故的,医疗机构不承担民事赔偿责任。

2. 适用《民法通则》:医疗损害赔偿责任完全可以根据《民法通则》来确定,而且《民法通则》是基本法,法律效力高于《条例》和其他法律,因此应优先适用。

3. 可以适用《民法通则》或《合同法》:赋予患者选择权。

4. 适用《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患者到医院接受医疗服务属于消费行为,应适用《消法》。

五、医疗损害赔偿的法律适用问题

目前在法律适用中,人民法院在审理医疗损害赔偿案件时存在不统一的做法。有些法院适用《民法通则》,有些适用《条例》,还有些适用《消法》。这种差异导致相似的案件出现了不同的判决结果,损害了法律的统一性和严肃性。

根据医疗损害赔偿责任的性质和相关法律规定,可以排除《合同法》的适用。在《民法通则》、《消法》和《条例》之间,应以《民法通则》为准。《条例》作为行政法规,其法律效力低于《民法通则》。而《消法》对医疗服务的调整范围适用于医疗损害赔偿案件。因此,医疗损害赔偿可以适用《消法》。

如何选择适用的法律来处理医疗损害赔偿案件

在处理具体医疗损害赔偿案件时,需要根据具体案情选择适用的法律。根据我国法律的现状,尚无明确规定。但在司法实践中,可以根据以下原则进行选择:

适用《条例》的情形:

若医疗损害后果明显,已构成医疗事故的,则可以完全适用《条例》来处理。

适用《民法通则》或《消法》的情形:

若医疗损害后果不明显,未构成医疗事故,但损害事实确实存在的,则应适用《民法通则》或《消法》来处理。在适用这两部法律时,可以参照《条例》中有关医疗事故的赔偿项目和赔偿标准来确定具体赔偿责任。

总之,在处理医疗损害赔偿案件时,应根据具体案情选择适用的法律。《民法通则》应作为适用的基本法律,而《条例》和《消法》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用。无论适用哪种法律,其价值取向应当是一致的,即最大限度地保护患者和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的合法权益,平衡二者之间的利益冲突,体现法律的“公平、正义”之价值。

医疗损害赔偿的范围

关于医疗损害赔偿的范围,学术界存在不同的观点。

限额赔偿原则

一些学者主张适用限额赔偿原则来确定赔偿范围。他们认为,医疗活动具有公益性,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无法预见自己的医疗过失行为会给患者造成多大的损失,因此对医疗机构的损害赔偿责任应予以一定的限制,以避免国家医疗体制陷入困境。

全额赔偿原则

另一些学者主张应采用全额赔偿原则,即损失多少赔偿多少,不加以任何限制。

筆者認?椋搅扑鸷τ胍话闼鸷ο啾冉侠此担衅涮厥庑浴R搅菩形哂凶ㄒ敌院透叻缦眨搅扑鸷θ菀追⑸揖哂幸欢ǖ墓嫘浴R虼耍搅扑鸷ε獬ピ鹑尾荒艿韧谄渌秩ㄔ鹑巍=岷衔夜纳缁峋梅⒄购鸵搅铺逯频南肿矗悠胶庖搅苹褂牖颊咚嚼娴慕嵌瘸龇ⅲ搅扑鸷ε獬サ脑蛴η智榭鼍咛宀捎靡韵略颍

直接损失的全额赔偿原则

对患者所造成的直接损失实行全额赔偿原则,即损失多少赔偿多少。这包括医疗费、丧葬费、残疾用具费、误工费、住院伙食补助费、陪护费、交通费、住宿费等实际已经支出或需支出的费用。

间接损失的限额赔偿原则

对患者所造成的间接损失,实行限额赔偿原则。间接损失是指患者因医方过错所丧失的在正常情况下本来可得利益。对于这部分损失,可以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采取限额赔偿的原则来确定其损失。

精神损失的适当限制和自由裁量原则

对患者所造成的精神损失,采取适当限制原则和法官自由裁量原则。精神损失是指民事主体精神健康的损害,是一种抽象的损失。医疗损害赔偿中,应当包括精神损害赔偿。对于精神损失的数额确定,可以根据具体案情,综合考虑患者的受损害程度、医疗机构的过错程度、医疗机构承担赔偿责任的经济能力和患者居所地的平均生活水平等因素,合理确定精神损害赔偿金额。

在确定医疗损害赔偿范围和数额后,对于医疗机构具体如何承担责任,应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判断。若医疗损害完全是由医疗机构的过错造成的,则医疗机构应承担全部赔偿责任。若存在双方过错或无法确定过错责任的情形,则应根据双方的过错程度来确定各自的责任大小。

延伸阅读
  • 常年法律顾问

    公司治理、拟审合同、合同规划

    商务谈判、纠纷处理、财税筹划

  • 专项法律顾问

    并购重组、IPO、三板挂牌

    信托、发债、投资融资、股权激励

  • 未取得药品许可证的处罚措施及依据

    未取得药品许可证的处罚措施及依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相关规定,未取得药品许可证的单位应责令关闭,并没收违法药品和违法所得,同时处以罚款。处罚措施包括责令关闭、没收违法所得和处以货值金额十五倍以上三十倍以下的罚款,对于货值金额不足十万元的

  • 医疗事故鉴定和司法鉴定的区别

    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和医疗过错司法鉴定在启动次序、委托形式、程序和证据形式上存在差异。首先,医疗事故技术鉴定要先于医疗过错司法鉴定进行,只有经过技术鉴定不构成医疗事故的才能进行司法鉴定。其次,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的委托范围有限,只能委托当地医学会或省级医学会

  • 医疗过失鉴定

    医患纠纷发生后,如果双方无法通过交流沟通和行政调解解决,就需要通过司法程序解决。而司法解决的前提是要对医疗事故的性质进行认定,判定的方法就是医疗技术的鉴定。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由医学会组织专家鉴定组独立进行,任何其他组织和个人都不得干涉。鉴定机构由医学会

  • 存款准备金率的定义和作用

    医疗事故是否需要承担刑事责任取决于具体情况。如果发生医疗事故后,有人故意丢失、篡改、隐藏、伪造、销毁病案和相关资料,且情节严重构成犯罪;或者医务人员因极端不负责任导致病人死亡,且情节恶劣构成犯罪;或者医疗单位发生医疗事故后寻衅滋事,扰乱医疗工作秩序,

  • 意外医疗赔偿标准是什么
  • 间歇性精神病人可以采取强制措施吗
  • 刑拘多久后可以取保候审?

服务热线:(工作日09:00-18:00)

183-1083-5653

咨询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