律师事务所与委托人签订了一份非诉讼代理合同,约定了律师参与医疗纠纷调解的权利和义务事项。
律师与委托人商定了初步取证事宜,可以由委托人单独或与律师协同前往医疗机构复印和封存病历等相关证据。
根据具体情况,委托人或律师可以出面请求专业法医或资深医学专家提供法医意见或医学建议。
根据案情需要,律师与委托人商定是否委托司法鉴定或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并确定是否需要与医疗机构共同委托法鉴定。
律师负责根据委托人所在地区等具体情况计算应赔偿的损失金额,并与委托人商定调解方案。律师将提供相关的法律依据,预测可能出现的情况,并分析利弊向委托人说明。
根据案情需要,律师与委托人商定是否以及如何适当调用公共资源。
律师将前往事发地参加医疗纠纷调解,包括与医疗机构及当事医务人员直接协商、参加行政调解、诉前和诉讼调解,以及调解机构组织的调解等。根据案情需要,可以进行一次或多次的直接协商。
根据案情需要,律师将草拟赔偿协议,供各方当事人签署。
如果协商不成,律师将告知委托人可以提起民事诉讼,并向委托人说明代理民事诉讼的相关代理合同内容,确定是否参与诉讼程序。
医疗纠纷的诉讼时效问题。根据《民法通则》的相关规定,医疗纠纷的诉讼时效期间通常为一年,从权利人知道或应当知道权利受到损害之日起算。但也有长期诉讼时效的规定,最长不超过二十年。同时,也存在诉讼时效中止和中断的情况,以及特殊规定下的诉讼时效执行。超过诉讼
医疗纠纷调解的注意事项。医疗纠纷调解分为行政机关、民间组织和法院附设诉讼前调解等类型。除了卫生行政机关的调解,发展其他调解方式有利于公正合理解决医疗纠纷。调解具有契约性,不强制当事人接受调解结果。医疗纠纷当事人应保留二次选择权,最终可采用其他纠纷解决
医疗事故鉴定的原则,包括公开原则、公正原则和及时原则。公开原则要求鉴定活动和材料对当事人和社会公开;公正原则要求平等对待医患双方;及时原则强调及时鉴定和处理医患纠纷的重要性。遵循这些原则有利于保障患者的权益和维持医疗机构的正常工作秩序。
合作医疗纠纷的处理方式以及医疗纠纷发生后应该如何应对。当发生医疗纠纷时,可以通过协商、调解、医学鉴定和法院诉讼等方式解决。医疗服务提供者应即时上报事件情况,展开全面调查并妥善处理争议问题。若发票遗失,可在医疗费用发票存根联的复印本上加盖印章作为证据。